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在三國蜀漢的五虎上將中趙云的形象尤為特殊,他身長八尺、姿容雄偉,追隨劉備近三十年,一生未嘗敗績,被譽為常勝將軍。
更難得的是,他行事沉穩,待人溫和,不像關羽剛愎自用,也不似張飛暴戾嗜殺,堪稱儒將典范。
可就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卻始終未得劉備重用:
赤壁之戰后,劉備選關羽守荊州而非趙云;漢中之戰后,劉備提拔魏延鎮漢中,趙云仍掌禁軍;
夷陵之戰時,劉備拒帶趙云,留他守江州,那么,劉備為何不敢重用他?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后,劉備終于占據荊州南部四郡,有了立足之地。
不久后他決定入川奪取益州,留誰鎮守荊州成了關鍵,當時可選之人有三:關羽、張飛、趙云。
關羽鎮守荊州的最終人選,更深層的原因是政治震懾力。
荊州局勢復雜,關羽萬人敵的威名在外,能讓曹、孫不敢輕舉妄動,對內他與劉備恩若兄弟,糜芳等人雖有不滿,卻不敢公然抗命。
趙云為何落選?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他的行事風格不適合荊州的復雜局面。
趙云性情剛正,早年在徐州時就曾以整頓軍紀為由懲處過放縱部下搶掠的將領,得罪了不少舊勛。
若讓他鎮守荊州,糜芳這類慣于投機的官員很可能因不服管束而暗通外敵。
事實也證明后來關羽鎮守,糜芳尚且因私怨降吳,換成趙云,這類風險只會更高。
當時荊州需要的是既要對抗曹操,又要暫時穩住孫權,必要時甚至需妥協。
而趙云在處理與東吳的關系上始終堅持有理有據,缺乏關羽那種恩威并施的手腕。
劉備深知荊州不是單純的軍事據點,而是政治博弈的前沿,趙云的純在這里反而成了短板。
掌荊州后方軍務看似不如鎮守荊州顯赫,卻直接關系劉備家眷與后方穩定,他把最核心的軟肋交給了趙云,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任。
只是與獨當一面的重用形式不同。
包括劉備奪取漢中之后,劉備還是讓趙云繼續留任,這背后也是同樣的考量。
漢中是蜀漢的北大門,需一員猛將鎮守,魏延出身行伍,沒有張飛那樣的世家背景更易駕馭,符合劉備破格提拔寒門的用人策略。
趙云追隨劉備多年,資歷深厚,更重要的是他公正無私,在選拔武官時只看能力不看派系,連諸葛亮都曾稱贊他選士以公。
劉備入川后,益州士族與荊州舊部矛盾漸顯,禁軍的穩定直接關系皇權安全,趙云的鎮場子作用遠比鎮守一方更重要。
劉備稱帝后決意伐吳為關羽報仇,此時五虎上將中只剩趙云和張飛。
張飛在出征前被部下刺殺,趙云成了唯一可用的老將,但劉備卻拒帶趙云,這也是因為趙云戳破了劉備的企圖,
他實則想奪回荊州鞏固自己的統治根基,趙云的理念與劉備的目標產生了分歧,若劉備的行為背離仁政,他未必會盲從。
劉備伐吳時,蜀漢國力尚未恢復,百姓久經戰亂,亟需休養生息,趙云的反對正是基于愛民的立場。
而劉備作為梟雄深知荊州不可失,哪怕付出民力代價也要一戰。
他擔心趙云隨軍會因仁政理念掣肘軍事決策,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以民為重而違令——當年長坂坡,趙云為救百姓差點與劉備失散,就是明證。
世人常以為,不被重用的人需有靠山才能立足,趙云卻恰恰相反。
他的靠山太特殊,特殊到讓劉備既信任又忌憚,這靠山不是諸葛亮,不是任何權貴,而是他畢生堅守的仁政理念,以及由此凝聚的民心。
趙云的仁政不是空談,這些行為讓趙云在百姓和士兵中威望極高,這種威望對劉備來說是把雙刃劍——
它能穩定軍心民心,卻也可能在關鍵時刻倒逼劉備做出符合“仁政”的選擇,限制其梟雄式的權謀。
劉備臨終前召趙云托孤,其實還是看重他的。
趙云的不被重用,本質是他太正,不適合在爾虞我詐的邊境獨當一面。
他太愛民,難以成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梟雄工具,但恰恰是這種錯位,讓他成為蜀漢最穩固的基石。
《三國志》將他比作西漢的灌嬰、夏侯嬰,雖未像韓信那樣獨當一面,卻始終是皇帝最信任的內助。
或許這才是對趙云重用與否最客觀的解釋:不是所有的信人都要掛帥出征,有些守護,本就重逾千金。
參考資料:
1.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中華書局,1959年
2.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華書局,1959年
3. 《云別傳》(引自裴松之注《三國志》)
4. 呂思勉《三國史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 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11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