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月對美稀土出口暴增660%”,這條新聞一出來,全球供應鏈的神經立刻繃緊了,要知道,稀土可是工業生產的命脈,而中國是全球稀土供應鏈的絕對王者,美國盡管坐擁稀土礦,但冶煉技術跟不上,還是要依賴中國進口。
此前中國為了應對貿易戰,加緊稀土出口,致使美國工廠甚至到了停滯的困境,可奇怪的是到了6月,中國對美稀土磁體出口量突然飆到353噸,比5月暴漲近7倍。
而這戲劇性的轉折背后,實際上是中美貿易博弈的一次關鍵交鋒,中國打出一張“稀土牌”,美國被迫坐上談判桌,這場博弈,不僅僅是貿易問題,更是科技霸權、供應鏈安全的終極較量。
稀土禁令的“精準打擊”
今年4月,中國把釹、鏑等稀土元素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許可證審批一拖再拖,美國企業直接傻眼,之后中國對美稀土磁體出口量暴跌82%,只剩53噸,通用汽車、德國博世等巨頭生產線告急,美國國防部更是急得跳腳,因為軍工生產全得靠中國稀土。
不過美國不是沒想過自救,MP Materials公司拿到國防部4億美元補貼,試圖重啟本土稀土分離廠,結果產能只恢復到45%,成品率還不到60%,另一條路是回收廢舊手機提取稀土,但成本高達380美元/公斤,是中國進口價的2.3倍,折騰一圈,美國發現,短期內根本繞不開中國。
到了6月,中美在日內瓦達成臨時協議,中國同意“優先處理存量訂單”,出口許可證審批效率瞬間提升到90%,積壓的2000多噸訂單在6月集中釋放,這讓美國車企松了口氣,緊跟著歐盟也轉向,暫緩原計劃對中國稀土磁體的反制清單,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順勢重啟。
中國這一手“收放自如”,讓全球見識了稀土武器的威力,實際上中國沒打算徹底掐斷供應,而是用“精準調控”告訴美國,稀土這張牌,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稀土博弈的背后
美國當然不甘心被卡脖子,參議院緊急推動《關鍵礦產法案》,要求2027年前把中國稀土進口占比壓到30%以下,但特斯拉、通用汽車等企業聯名反對,真這么干,美國新能源車產業直接崩盤。
而中國敢打稀土牌,底氣在于技術碾壓,稀土冶煉不是挖出來就能用,提純、分離、磁材制備,每一步都是高技術門檻,更狠的是專利壁壘,日立金屬的燒結釹鐵硼專利2026年到期,中科三環已聯合21家中國企業提交新工藝國際專利申請,一旦落地,中國稀土產業鏈的統治力將再上一個臺階。
除了技術,中國還開始制定游戲規則,全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剛剛發布《稀土永磁體碳足跡核算方法》,把環保標準塞進國際貿易體系,未來,歐美企業想買稀土,可能得先按中國的環保標準來。
但真正的殺手锏在下游需求,人形機器人特斯拉Optimus量產在即,單臺要用2-5公斤釹鐵硼磁體,2026年全球需求可能暴增300%,中國企業已經鎖定了90%的磁材預訂單,這意味著,即便美國強行搞替代,未來幾年的高端需求仍被中國牢牢捏住。
博弈遠未結束
中國的稀土出口“松緊帶戰術”不僅是為了應對西方的制裁,更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必要手段,此前可以嚴格管制,讓美國稀土庫存叫急,如今也可以稍微放松,這些動作就是在告訴世界中國不會濫用稀土武器,但各國要學會好好說話,合作是建立在公正和平等之上的。
而稀土管制之后,各國也意識到供應鏈安全不能依賴單一國家,美國在加速本土產能建設,歐盟在非洲找替代礦源,日本甚至研究從海底挖稀土,但現實很骨感,中國完善的稀土產業鏈不是他們一朝一夕就能復刻的。
說到底,稀土的博弈,是工業體系完整性的較量,中國能贏,不是因為資源多,而是因為從礦山到電機,整個產業鏈都在自己手里,美國想翻盤,光砸錢不夠,得重建一整套工業生態,而這恰恰是最難的部分。
參考資料
外媒緊盯:中國6月對美稀土磁體出口環比激增660% 觀察者網2025-7-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