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科興生物美股退市警報拉響之際,市場傳出其正謀求港股上市的消息。這家曾憑借新冠疫苗一度比肩輝瑞的疫苗巨頭,正在資本市場的夾縫中尋找生機。
然而,長達十年的內斗已讓科興生物遍體鱗傷——從搶公章、剪電線的荒誕鬧劇,到“毒丸計劃”“清盤式分紅”的資本博弈,每一次權力交鋒,都在加速消耗這家疫苗巨頭。“這不僅是股權設計缺陷引發的治理災難,更是資本博弈的惡果。”一級市場投資人李偉冉對《法人》記者坦言。
停牌6年、資本混戰、董事會動蕩,而今站在美股退市邊緣。科興生物的命運沉浮,不單是普通的商業個案,更是審視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的鮮活樣本。
從疫苗巨頭到“資本獵物”
一份罷免提案,將科興生物長達十年的“宮斗大戲”推向高潮。7月9日,科興生物在安提瓜和巴布達召開特別股東大會,這次會議被外界視作“最后的救贖”。會議通過賽富基金“罷免現任董事會”的提案,十名新董事會成員誕生,科興生物創始人尹衛東借此回歸董事會。
然而,罷免提案剛一落地,便遭到科興生物現任董事長李嘉強抵制。他援引安提瓜法院7月7日作出的臨時禁令,稱此次特別股東大會“不合法”。新、舊董事會的激烈對峙,使本就復雜的局勢,愈發撲朔迷離。
深陷權斗泥沼的科興生物,也曾有過輝煌過往。在新冠疫情期間,憑借克爾來福疫苗全球接種量超28億劑,科興生物成為了“贏家”。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其營收193.75億美元,凈利潤84.67億美元,相當于此前6年利潤總和的35倍。這一數字使得其成為與輝瑞比肩的國際疫苗巨頭。
但光鮮的業績背后,科興生物創始人紛爭早已顯現。在2016年公司私有化進程中,兩位創始人尹衛東和潘愛華,因擴張戰略產生重大分歧,最終走向了決裂。之后近十年里,雙方圍繞公司控制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其間,尹衛東和潘愛華紛紛拉攏外部資本,企圖擴大己方勢力。這場“私人恩怨”逐漸演變為兩大資本陣營的對抗。尹衛東聯合賽富基金、維梧資本組成A買團;潘愛華則引入強新資本(由李嘉強控制)、未名醫藥等形成B買團。兩大陣營劍拔弩張,手段盡出。搶公章、占廠房、剪電線、“毒丸計劃”、稀釋股權等對決戲碼不斷上演。
轉折的節點出現在2024年,潘愛華因犯挪用資金罪、職務侵占罪被判刑十三年。這一重大變故在科興生物的資本世界里引發強烈震蕩,各路資本察覺到局勢變化,開始蠢蠢欲動。強新資本實控人李嘉強趁機入主科興生物董事會,并在2025年股東大會上,聯合其他股東罷免了四名董事,尹衛東便是其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強起初站隊尹衛東,但在科興生物私有化陷入僵局后,轉而投向潘愛華。自2013年起,強新資本及李嘉強在二級市場“暗中布局”,通過多種方式持續買入科興生物股份。經過多年積累,一躍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此后,科興生物多名董事會成員陸續辭職,李嘉強等四人順勢接管了董事會。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披露信息,強新資本在2025年7月1日提交文件中表示,其持有的科興股份超過1800萬股,按2017年底公司總股本計算,持股比例高達32.3%。
此次賽富基金強推尹衛東“復出”,被外界普遍解讀為“資本方對科興生物管理層穩定性深切擔憂”,并尋求為這場亂局踩下剎車。
激進分紅被指“掏空資產”
資本市場的殘酷法則再度顯現,無論曾經站得多高,內耗終將拖垮巨頭。
十年纏斗讓科興生物滿目瘡痍,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于2019年以“治理失效”為由,將其股票停牌,股價定格在6.47美元;公司營收從2021年193.75億美元,暴跌至2023年4.48億美元,跌幅達97.7%。盡管董事會承諾推動公司股票復牌,但控制權之爭仍未平息。
耐人尋味的是,科興生物發展遇阻之際,兩大陣營對于分紅的態度,竟出奇地一致。今年4月,科興生物實施激進分紅策略,推出每股55美元的特別現金股息。6月中旬,其又宣布加速支付特別現金股息,同時公布第二、第三次特別現金股息。據計算,科興生物股東最高每股可獲得分紅127.73美元,股息率高達850%。反觀公司,最高分紅金額達75億美元,占現金儲備超過七成。
激進分紅策略被外界質疑在掏空公司資產。對于科興生物這波分紅操作,一位金融機構財務主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次性拿出現金流七成作為紅利,違背企業財務常態”。他認為,這種極端操作,往往伴隨著用資本贖買控制權的思維邏輯,即通過超額分紅削弱公司的資本實力,本質是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之舉。
該財務主管認為,“清盤式分紅”現象,本質上映射出企業從高增長階段進入衰退期時,股東即時回報與長期價值偏好的沖突。若資本選擇“收割現有價值”而非“投資未來”,往往會造成惡性循環:分紅消耗現金流削弱研發能力——創新停滯加速公司衰退——進一步刺激股東要求更高比例分紅,這無疑會導致企業陷入更加復雜的困局。
不過也有市場聲音認為,這種“清盤式分紅”符合資本效率原則。尤其在科興生物新冠疫苗收入斷崖式下滑、傳統業務增長乏力的背景下,股東對即時回報的渴望自然強烈。
治理失效拉響退市警報
科興生物的控制權爭奪戰,堪稱公司治理失效的“警示錄”,其根源可追溯至企業創立之初失衡的股權架構。
公開信息顯示,科興生物創立之初,潘愛華憑借資金優勢控股76%,而尹衛東僅以技術入股占24%。如此一來,“資本強權,技術弱勢”的先天格局就此形成。
針對這種股權分配比例,李偉冉一針見血地指出:“創始團隊對利益分配的預期存在根本性分歧,埋下了控制權與貢獻值認知錯位的結構性隱患。當企業規模不斷擴張、外部資本介入時,矛盾必然如火山般爆發。”
2003年,科興通過反向收購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成為首家赴美上市的中國疫苗企業。然而,上市并未成為緩解權力失衡的良藥。外部資本大量涌入,進一步稀釋了創始人股權,卻未能同步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機制,這無疑為后續的治理危機,埋下了更深的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毒丸計劃”本是企業防范惡意收購的“盾牌”,但在科興生物卻成了股東爭權的“利刃”。尹衛東陣營靠增發新股稀釋對手股權,非但未能解決經營分歧,反而激化了矛盾,導致董事會癱瘓、戰略決策停滯、公司運營混亂。
在財經評論員鄭宇看來,這種局面暴露出科興生物董事會權力已經嚴重失衡。“當創始人、機構投資者、獨立董事三方缺乏有效制衡時,公司治理工具極易被異化為權力斗爭工具。”
如今,這場中國疫苗行業歷時最久的控制權內戰,雖以“清盤式分紅”暫時休戰,卻未解決公司治理癱瘓的問題,科興生物退市危機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鄭宇介紹,納斯達克交易所對上市公司治理要求嚴苛,公司若因內部治理問題,導致無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或持續經營,將可能觸發退市程序。
由于科興生物長期陷入內斗,審計機構出于風險考量早已撤離,這一狀況直接導致科興生物2024年年報至今難產。隨著時間推移,其面臨的退市風險與日俱增。
7月16日,有市場知情人士透露,“科興當前最大挑戰是恢復資本市場的信譽,確保股東信心。分紅是短期補償,長期需恢復股票交易并推動港股上市,使股東可通過二級市場退出。李嘉強董事會已聘請國際投行,啟動香港聯交所主板二次上市研究,目標以更高估值恢復流動性,彌補小股東6年停牌損失。”
停牌超過6年的科興生物,早已元氣殆盡。留給這家疫苗巨頭的,究竟是最后的謝幕,還是重生的契機?已然成為資本市場當下最大的懸念。
作者|《法人》全媒體記者 岳雷
識別微信二維碼,可添加藥時空小編
請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