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據《俄羅斯RT》7月21日報道,法國《圖片報》批評烏克蘭政府隱瞞軍隊傷亡狀況,嚴重低報了死亡人數。
報道指出,雖然基輔對外宣稱自戰爭升級以來僅有4.6萬名士兵陣亡,但事實遠比這些數字更為沉重。
?——【·數據迷霧·】——?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西北郊的博戈莫列茨公墓,工人們正夜以繼日地擴建陵園。這座戰前容納2萬人的墓園,如今已安葬超過5.3萬名死者,其中70%是身著軍裝的年輕士兵。
據《世界報》記者實地走訪,頓涅茨克、哈爾科夫等前線城市周邊,類似的新建墓地已超過200處,僅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墓穴近8萬個。
這些冰冷的數字與烏克蘭政府的官方通報形成鮮明對比。2024年2月,澤連斯基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披露"3.1萬名軍人陣亡",但拒絕提供傷員數據,理由是"避免敵方獲取情報"。
然而第三方數據卻指向截然不同的結論:美國情報系統內部評估顯示,烏軍死亡人數早在2024年就已逼近10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在2022年脫口而出"10萬烏軍死亡",盡管隨后更正為"死傷總數",但這一數字的來源可信度不容小覷。
更具說服力的是"烏克蘭傷亡名單"項目,這個由志愿者運營的數據庫截至2025年5月已收錄7.2萬條確認死亡記錄,且仍以每天50-80條的速度更新。
這種數據鴻溝的背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財政騙局。根據烏克蘭法律,每具確認身份的遺體意味著1500萬格里夫納(約260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撫恤金,以及后續每月的生活補貼。
2025年6月,俄羅斯單方面移交6000具烏軍遺體時,烏克蘭政府的拒絕暴露了真相——若接收這批遺體,基輔需立即支付900億格里夫納,相當于當月財政收入的105.8%。
這種"掩耳盜鈴"的操作,讓40萬個提交失蹤親人申請的家庭陷入絕望,他們中70%是母親,在廚房留著兒子最愛的湯,在衣柜疊著未穿過的軍裝,卻永遠等不到那句"我回來了"。
?——【·西方媒體的雙重敘事陷阱·】——?
西方媒體對烏克蘭傷亡數據的質疑,本質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認知戰爭。
當《圖片報》將鏡頭對準墓地時,刻意回避了俄軍同樣慘重的損失——根據英國《衛報》2025年3月的分析,俄軍死亡人數可能在5萬至7萬之間,且雙方交換比長期維持在1:3到1:5。這種選擇性報道背后,是西方試圖維持"民主對抗專制"的敘事框架。
更深層的動機,在于轉移國內矛盾。2025年以來,美國國內對烏軍援的支持率從68%暴跌至42%,共和黨議員頻繁質疑"烏克蘭是否值得用納稅人的錢填無底洞"。
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媒體對澤連斯基的指責,實質是向基輔施壓——要么繼續提供符合西方預期的"悲情敘事",要么失去關鍵的財政支持。
?——【·數據戰爭背后的生死抉擇·】——?
對澤連斯基政府而言,隱瞞傷亡數據是一場豪賭。一方面,必須維持國際社會的同情以換取每月約50億美元的援助;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國內因真相暴露引發社會動蕩。
這種兩難在征兵問題上尤為突出:2025年4月,烏克蘭將最低征兵年齡從27歲下調至25歲,同時要求18-24歲公民接受軍事訓練,但即便如此,可動員人口已不足30萬。
更嚴峻的是,戰爭導致3700萬戰前人口銳減至2500萬,其中1000萬人永久逃離,勞動力流失率高達35%。
這種人口災難正在摧毀烏克蘭的未來。2025年7月,社交媒體上爆發"傷殘士兵起義",第129國土防御旅的退伍軍人控訴被關押地下室、未獲撫恤金,這種絕望情緒像野火般蔓延至全國。
對中國而言,這場數據戰爭的影響已實實在在顯現。中烏之間價值230億美元的能源合作項目因沖突受阻,2025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8%。
更嚴重的是,烏克蘭將中海油、中石化等企業列入"戰爭贊助商"名單,試圖通過經濟脅迫迫使中國選邊站隊。
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中烏互信,更讓基輔失去了一個關鍵的經濟伙伴——2024年,中國仍進口烏克蘭23%的糧食和15%的鋼鐵,這些數據背后是數百萬烏克蘭農民和工人的生計。
當基輔的政客們在數據上做手腳時,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在前線流血的士兵和后方哭泣的母親。這場關于數字的戰爭,終將在歷史的審判臺前露出真面目。而那些試圖掩蓋真相的人,終將被釘在道德的恥辱柱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