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華離世,他的兒子們被網友們批評了一番,說消費90多歲的老父親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不孝順。
兒子們解釋過,爸爸外出溜達慣了,在家里待不住,當天問了老爸的身體可不可以,老人家說“只要不在家待著就行”。
作為公眾人物,被各種負面的言論裹挾著,著實讓人招架不住。
老人走后,過了最悲痛的幾天,兒子們都各忙各的事情了,又被人質疑“沒有悲傷”,都是為了流量在演戲。
視頻中,小兒子楊議表示:幾個孩子,哪個都是老頭了,我是最小的,都60多了,你讓我天天沉浸在那個里面,你講點人性,7天以后該干嘛干嘛,我們該干活干活,孩子們該上學上學,都過去了。
他說:94了,一天罪沒受啊,三大爺每天伺候著,洗得干干凈凈的,都挺好的,也不行嗎?
楊議在直播間里,說被人罵得,連布鞋都不敢賣。
90多歲,壽終正寢,沒插管子沒不舒服,自然離去,是最幸福的離世了,多少人可遇不可求。
很多地方的老人走了,搭建戲臺唱大戲,送老人最后一程,風風光光地離開。
最親的人離世,誰能不傷心難過呢?但,哭過之后,活著的人還得繼續生活。
兒子們也都是老人了,生死看得透徹明白了,讓他們悲傷過度,身體也吃不消。
高齡老人在傳統文化中屬于喜喪了,子女表現出的某種釋然,很能理解。
面對親人的離世,怎么樣才是“悲傷”最恰當的表現呢?
具體要看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方式,還有性格差異,有人用沉默紀念,壓抑著悲傷,不外向表達,有人用忙碌去轉移注意力,慢慢調節情緒。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悲傷的方式。
真正的悲傷往往發生在非公開場合,媒體捕捉的片段不能說明什么。
作為公眾人物,網友常常將自己對逝者的感情投射到家屬身上,期待看到符合想象的悲傷模板。
想說,將關注點轉向對逝者藝術的貢獻上,而非家屬行為是否符合預期,他們是親人,沒有誰的難過比他們更大更多。
不要看重某些表面現象,兒子們在老人生前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尊重老人對后事的囑托,或許比外在表現更實際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