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它融入當代生活。”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用這句話,為正在松江展出的《大運河文化·江南漕運大展》,找到了精準時代坐標。
7月19日,一場主題為《保護、利用、傳承、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當代生活》的講座,在松江云間會堂舉行。整場講座,如同龔良院長帶領各位與歷史進行了一次對話:在這塊努力喚醒歷史文脈的地域當中,如何才能讓古老的運河文化,在今天重新“流動”起來?
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 龔良 講座現場江南的“美好生活”從何而來?
“我們今天總說江南生活美好,但這份美好從何而來?其實是長江文明與大運河的加持,才有了今天我們說的,最美好的生活在江南。”龔良院長在采訪中這樣說道,這般話也道出了運河之于江南的意義。
講座上,他把大家的思緒拉回那條奔流不息的千年水道。松江,作為環太湖文明圈中“八府一州”格局里的重要地域,自古便是魚米之鄉。而大運河,則像一條強勁的國家命脈,將江南的富庶與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至華夏大地的心臟地帶。
“從六朝時期,物資經由江南運河運往首都建康;到隋唐大運河開通,漕船又可直抵洛陽、長安;再到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無論國都北遷多遠,江南始終是那個無可替代的供給地。所以說,江南是大運河永遠的一個端點。這個端點物產豐富、糧食豐富,這也是我們國家要花大力氣去開鑿和疏浚運河的最主要原因。”
這一定位,也是松江《大運河文化·江南漕運大展》的一大命題。據了解,此次展覽沒有將自己局限于一地一景,而是以“江南是大運河永遠的一端”這敘事為綱,系統梳理了江南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與江南漕運的復雜關系。它讓觀眾清晰地看到,那份延續至今、令人向往的“江南美好生活”,其源頭活水,正來自于大運河千年的經濟滋養與文化沉淀。
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 龔良 參觀展廳從“展品堆”到“故事會”
如果說厘清歷史定位是展覽的“骨架”,那么如何讓這段歷史變得可感、可知、可親,則是其“血肉”。在講座中,龔良院長指出了當前文博領域存在的一些誤區。
“過去我們常常追求數量、體量和異型。求‘百座博物館’之多,求‘標志性建筑’之大,求‘幾何型、奇特型’之怪。但結果往往是,我們得到了一座座沒有地域特征、沒有文化內涵、沒有個性特質的空殼。”
龔良院長表示,評估一個展覽,不是看它有多少數量、多大面積,而是看它的服務效能,看它的投入與產出之比。他強調,博物館和文化展覽的核心功能,是服務于人民的美好生活,它不應是“展品的堆砌”,而應是一場,能讓所有年齡段觀眾都“找到自己所愛”的沉浸式“故事會”。觀眾在這里,不僅是看文物,更是要“享受文物背后的故事,享受過去和今天的美好生活”。
《大運河文化·江南漕運大展》即是這樣,突破了傳統文史展的靜態模式,將“歷史梳理、實物陳列、非遺互動、沉浸體驗”融于一爐。
例如展覽對松江倉城這一“漕糧之源”的生動再現。它沒有簡單地用數字說明“蘇松稅賦半天下”或“年征漕糧逾四十一萬石”的盛況,而是通過更具畫面感的細節來構建場景。這一幅幅宛如時間切片的圖景,讓抽象的“松江布”凝結成了可觸可感的江南生活肌理,充滿了煙火氣息。
展覽現場一座倉城與一種“新中式”的未來
“文化遺產的保護,其物質與非物質性是水乳交融的,要保護好過去的歷史空間和生活空間。”龔良院長還強調了“在地性”和“活態傳承”的重要性,如松江倉城的保護與發展,就是一個絕佳的在地樣本。
從明清時期“桅桿林立、舟楫千帆”的漕糧集散重鎮,到隨著漕運制度變革而一度風華漸隱,再到21世紀的重煥新生。自2005年被規劃為歷史文化風貌區以來,松江對倉城的保護并非簡單的“凍結”,而是遵循了“保護、利用、傳承、創新”的完整鏈條。這里既修繕了如大倉橋、杜氏雕花樓、云間第一橋等歷史遺址,也引入了文旅項目與文化展示,成功喚醒了沉睡的歷史肌理。
今天的倉城,不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歷史名詞,它已經成為一個可供市民游客漫步、體驗、消費的鮮活文化空間。
這也符合了龔良教授提出的“新中式”概念。他回顧歷史:“從漢代至唐、宋,再至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曾創造了各自特有的時代特征和豐厚文化。”那么,站在新時代的我們,是否也應該有這份文化自信,去創造出既繼承傳統,又具有當代特征的、受人喜愛的文化產品?
從這個角度看,松江的《大運河文化·江南漕運大展》以及其背后的倉城活化實踐,都可被視為對“新中式”理念的一次積極探索。它沒有將運河文化束之高閣,而是通過現代的展覽語言、沉浸式的體驗設計、文旅商的融合業態,讓古老的漕運故事與當代人的生活產生了新的共鳴。
講座現場
正如展覽結語所展望的那樣,隨著時代變化,大運河作為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轉向了文化傳承。松江的這場大展,讓那條千年前運輸著稻米與布匹的河流,以文化的形式,繼續奔流不息,滋養著“上海之根、人文松江”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