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絕大多數大學的本科教學,可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就崩了。這話可不是我說的,是出自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生存手冊》。
書里講,現在這流水線式的教育體制,把咱們學生就當成廉價零件生產。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學生數量太多了,根本沒人會對每個人的教學質量負責。大學生從一入學,就像被標上了批量生產的條形碼。老師對著PPT照本宣科,導員就催著大家刷學分,至于這“零件”耐不耐用,能不能適配社會這臺“大機器”,他們才不管呢。就知道不停地往前趕進度。這么一轉,20年下來,“零件”多得倉庫都堆不下了。畢竟“車間”只負責生產,銷售的事兒一概不管。
你看,2025屆高校畢業生有1222萬,比去年多了43萬,而且后面每年都得維持在1600萬左右這個量級,得整整15年呢!為啥會這樣呢?這背后的原因是整個教育鏈條出問題了。從地方財政債務累積,到高校內部產業化,最后導致學生一畢業就失業。
就拿廣州來說吧,廣州宣布全面取消限購、限售和限價。為啥呢?一是房價跌得太猛了,平均下跌28%,簡直跌得沒邊兒了。二是廣州對土地財政依賴度那叫一個高,堪稱戰斗機中的轟炸機。
2023年,廣州土地財政依賴度達到44.6%,要是按更激進的統計方法,這數字甚至能高達70%。去年廣州政府性基金收入里,80%以上靠賣地??涩F在樓市都這樣了,沒幾個開發商愿意接盤,結果2024年土地出讓收入一下子降到773億,只有2021年的43%。
這還不算完,不只是廣州,全國土地出讓金從2021年的8.7萬億暴跌到2024年的4.87萬億,三年縮水了44%。江蘇、廣東這些經濟大省土地收入跌幅超過60%,三四線城市土地依賴度還在70%以上,財政缺口大得像個無底洞。
政府收入暴跌,房地產下滑只是一方面,這帶來的連鎖反應可不小。有些省份的教育財政補貼占比從60%跌到了40%。地方還默許雙一流學科學費漲價20%,工科和藝術類首當其沖。
現在很多學校,說難聽點,跟企業沒啥區別,畢竟企業就是要賺錢的嘛。今年光是學費上漲的高校就超過了80所,公辦院校漲幅在10%到54%,民辦和中外合辦的就更夸張了。東莞城市學院一年學費34800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一年68000元。
可現實是,很多學生畢業后,在二三線城市一個月工資都不到5000元,光學費就得不吃不喝攢4年才能掙夠。就廣東一個省,這兩年學費增加的高校就快20所了。好多民辦學校為了賺錢,四年學費超過12萬。像廣州南方學院今年學費調高了2775元,廣東技術學院普通類專業學費漲到34800元,美術類和產教融合類學費分別是36800元和38800元,年均漲幅在2000到3000元。
還有高校跟風設專業的現象太嚴重了。十幾年前扎堆開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專業,這些專業很多學生出來就是干銷售,可現在還在招生。2023年3月,教育部等5個部門發文件,說到2025年要優化調整全國20%的專業,淘汰那些沒用的學科。
但這也解決不了課本教材和課程十幾年不更新的問題。學生到了社會上,工作要用的工具啥都不會,學術界和工業界嚴重脫節。某985高校計算機系自己爆料,2023年的操作系統課程還在用2009年出版的教材。這都是因為教育系統太僵化了。
國家級規劃教材修訂周期平均至少5年,像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到現在還在使用。某211高校電子商務課程的PPT里,居然還說掃碼支付是未來趨勢,簡直離譜。而且很多教師知識老化,四五十歲的老師不愿意學習新東西,對最新工業技術的了解還不如剛工作兩年的新人。
一個課程審批更是官僚化,很多地方要經過教研室、學院、教務處三級審批,平均耗時18個月。某省教育廳調研顯示,73%的老師覺得更新課件對評職稱沒啥影響,因為教授評價主要看科研和論文,跟講課好不好沒關系。
這些年,像“存款千萬送子女進大廠實習,一歲領工資,22歲退休”這類新聞不斷冒出來,本質上就是少數人利用特權搶占資源,把普通人的奮斗價值都給碾壓了。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董思槿那事兒,簡單說就是跨界開掛。學經濟的靠造假混進頂尖醫學院讀博,論文靠抄襲,規培時間還比別人短,職業路徑換來換去,全靠特殊待遇。
后來被扒出爹媽背景不一般,疑似靠關系一路綠燈。還有納日娜事件,當年納日娜打著呼和浩特第八中學城鎮應屆生的旗號參加高考,可她根本沒在這所學校就讀,而是通過高考移民這種違規操作,利用政策漏洞獲取競爭優勢。
這些事兒讓那些為了一份普通工作擠破頭的年輕人看了,只能無奈苦笑。合著咱們埋頭苦讀的時候,人家在走VIP捷徑啊。普通人一直被灌輸知識改變命運,可現實里,這條路上總有人插隊,努力的意義都被一點點稀釋了。
教育本應該是社會公平的保障,現在卻成了階層固化的助推器;本應該是點燃思想的火種,現在卻成了生產零件的流水線;本應該是連接理想與現實的橋梁,現在卻成了教材滯后與工業脫節的斷崖。要撕開這虛假教育的幕布,光淘汰20%的專業可不夠,得徹底打破流水線思維。
讓財政補貼真正用在育人上,而不是用來創收;讓教師評價回歸教學本身,而不是只看論文;讓教材更新跟上技術迭代的速度;更要徹底鏟除特權走捷徑的土壤。因為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生產標準件,而是喚醒每個人的可能性;不是照著PPT念出標準答案,而是讓每個年輕人都能看見自己廣闊的未來;不是讓1222萬畢業生成為滯銷的“零件”,而是讓他們成為改寫時代的創新力量。
什么時候課堂上教的是當下的技術,教材寫的是未來的趨勢,學位證不只是求職的敲門磚,更是能力的證明,特權者的捷徑被徹底堵死,那個時候,教育才算是真正“活”過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