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開啟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這不僅是一次技術突破的壯舉,更是中華民族將古老哲思轉化為現實行動的生動實踐——從屈原筆下對宇宙秩序的追問,到今日航天器對火星的精準探測,變的是探索的方式與手段,不變的是人類對星空的向往與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為了實現星辰大海的夢想,無數航天人以科技為筆、以匠心為墨,在星際探索的恢宏畫卷上寫下了獨樹一幟的“中國答案”。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在汨羅江畔昂首問天,寫下了不朽的《天問》。這穿越時空的叩問,凝結著中華民族對宇宙本源的無盡好奇。千年之后,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載著同樣對宇宙的追問,由我國最大推力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成功發射
來源|新華社
這一刻,標志著中國首次自主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將千年的詩意哲思,化作了探索星辰大海的堅實步伐。
叩問星辰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大小處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對火星的好奇和向往,深深影響著人類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重大命題的思索。
“世界各國的行星探測大致聚焦于這幾個問題: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信息的探尋等。這也是行星探測試圖回答的問題,即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通過行星探測,人們試圖找到人類、太陽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的奧秘。生命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我們能否在其他的星球尤其是跟地球類似的火星上,尋找到生命起源的證據?這些都是科學界非常關注的重大問題。”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部部長耿言說。
從地球到火星最遙遠的距離大約4億公里,國際上對于火星的探測,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截至2020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
從地球到火星最遠4億公里的“蜀道”,其艱險程度,真可謂“難于上青天”。
回望我國火星探測的歷史,其實早在“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后,中國航天人的目光已悄然投向更遙遠的深空。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向國家建議,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的綜合論證。此后,經過三輪迭代優化,最終于2016年1月正式立項實施。
這一刻,中國首次自主行星探測任務正式拉開序幕。
萬里蒼穹一步登“天”
中國火星探測雖起步晚,卻志存高遠。立項伊始,便瞄準世界前沿,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一步實現“繞、落、巡”,意味著任務研制難度加大,失敗的可能性增加。“回過頭來看,這條技術路線的選擇非常正確,整體上更加節省經費,特別是在技術上能實現跨越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說。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試驗隊部分隊員合影
來源 | 中國航天網
“天問一號”是中國自主發射的第一枚火星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共攜帶有13臺有效載荷,對火星的地表地形、礦物組成、水冰分布、淺層結構、大氣環境、磁場分布等進行探測。
要將如此“龐然大物”一舉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離不開“長征五號”火箭的澎湃推力。它必須讓探測器達到并超過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徹底掙脫地球引力束縛,奔向火星。而火星探測的“窗口期”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機遇稍縱即逝,對探測器系統、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網、地面應用等各環節都是極限考驗。
按照計劃,當“天問一號”進入環火軌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后,探測器進行降軌控制,釋放著陸巡視器,軌道器則進行升軌控制,進入中繼通信軌道,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并開展環繞科學探測。
勇闖“驚心動魄9分鐘”
2021年2月10日,歷史性的一刻降臨。經過半年多的長途跋涉,“天問一號”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
2021年3月,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進入火星軌道,“祝融號”火星車不久就將著陸火星表面。作為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的葉培建院士常常出現在指揮大廳,關注著探測任務的進程。在一場火星探測動員會上,葉培建鄭重說道:“本來我們去火星就是為了完成一項科學任務,但我們也要憋著一口氣,我們是為國家榮譽而戰!”
“祝融號”火星車
來源|中國科學報
葉培建希望年輕人知曉,深空探測的意義絕不僅僅來自科學探索本身,它是大國力量的象征。“當科學技術賦予國家更多底氣,別人才不會居高臨下地對待你。”
在此前人類嘗試著陸火星的任務中,僅美國取得9次成功,蘇聯“火星三號”著陸20秒后失聯,其他嘗試均告失敗。
到達火星軌道后,“天問一號”沒有立即降落,而是環火飛行數月。中國首次探測火星,最重要的是確保萬無一失,因此,“天問一號”選擇了最穩妥的模式——“先繞后落”。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穩穩降落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上。至此,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順利度過了最為兇險的階段——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著陸火星表面的“驚心動魄9分鐘”。
“天問一號”的輝煌成就,是一場凝聚全球智慧的壯麗交響。它是開放的科學探索平臺,包括港澳地區高校在內的全國多地研究機構積極參與研制過程,并與歐空局、法國、奧地利、阿根廷等組織和國家開展了多項合作。
“天問一號”行走的軌跡,是屈原叩問蒼天時無法想象的道路;“祝融號”回傳的影像,是古老天問在星辰間得到的清晰回響。從《天問》詩篇的深沉詠嘆到“天問一號”的精準入軌,兩千年求索濃縮于一步堅實的跨越。中國探索深空的腳步,一旦邁出,便永不停歇。
審核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專家、《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
參考文獻:
[1]火星,我們來了[N].人民日報,2020-07-27.
[2]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N].新華社,2020-07-23.
[3]“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7個月長途跋涉奔向火星[OL].北京日報客戶端,2020-07-23.
[4]這次,中國來了!“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N].解放軍報,2020-07-10.
[5]科學有國界嗎?“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這樣說[N].中國科學報,2024-01-04.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約稿咨詢:
010-8741354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