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以色列初創公司ForSight Robotics(以下簡稱“ForSight”)宣布完成由Eclipse領投的1.25億美元B輪融資。至此,公司總融資額已達1.95億美元。
ForSight歷史融資信息
ForSight憑借其核心產品ORYOM手術機器人,正在完善全球眼科手術領域的技術局限。這款機器人也被譽為“眼科手術界的達芬奇”。
01
傳統眼科手術遭遇臨床困境,
眼科機器人市場尚存空白
傳統眼科手術的臨床痛點十分明顯。主要包括眼科手術操作門檻高、不同醫生操作差異大(導致難以標準化)、缺乏智能設備輔助、高度依賴醫生經驗判斷及術后并發癥多等問題。
首先,眼球手術有著微米級控制的嚴苛需求。而人類手部約100微米的生理震顫,導致手術操作的高精度需求難以滿足。
其次,一致性難以穩定維系。無論不同醫生間的操作差異,還是同一醫生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波動(如白內障撕囊的形態、尺寸偏差),都直接導致手術效果的不確定性。
并且,一位成熟的眼科醫生需要8~10年的漫長培養周期。但是小醫院與基層診所的接診量往往較低,醫生的臨床經驗不足。這就使得優質醫療資源往往會向少數三甲醫院聚集,基層機構連復雜術式的“標準化開展”都難以普及;
此外,傳統手術在平臺拓展性與技術智能性上也存在不足。術中既無實時影像導航輔助病變評估,也缺少數據模型支撐路徑規劃,全憑術者主觀判斷推進操作,精準度始終受限;
最后,諸如近視手術術后干眼癥、視力回退,老式術式因設備簡陋誘發的感染、出血等問題,持續暴露傳統模式的安全短板。
傳統手術的臨床痛點
眼科手術機器人無疑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在逐步擴大的手術機器人市場中,眼科領域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占比并不高。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17至2021年手術機器人的全球市場規模由44.4億美元增至109.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5.2%,預計2025年將達285.1億美元,2030年進一步增至619億美元。
在這一賽道中,骨科手術機器人占據最大份額,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達24.2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52.3%。強生、美敦力、史賽克等行業巨頭也集中布局在骨科、心血管等領域。
眼科手術機器人是熱門賽道中的冷門選手。恒策咨詢(2025年3月)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智能顯微眼科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5.76億美元,預計 2031 年將增至8.12億美元,2025—2031年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5.1%。
造成這種現象與眼科手術對操作精度要求高有關。在極小的空間內進行手術對機器人的技術標準要求更為嚴格,這迫使企業研發的產品必須突破機械設計極限,導致企業研發成本居高不下。投入高、風險大是眼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顯著特征,也進一步造成眼科手術機器人市場鮮有優質產品。
但眼科手術的需求一直存在。據世衛組織數據,白內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占盲人總數的50%以上,且大多可通過手術復明。但由于手術精度等限制,很多患者難以得到有效治療。
ForSight及其手術機器人產品,瞄準的正是這一未被滿足的需求。
02
仿生機械手+超清視覺呈現,
越用越準的智能助手
被寄予厚望的ForSight眼科手術機器人,究竟憑什么打破行業僵局?
拆解其核心技術,公司產品ORYOM憑借仿生機械手、計算機視覺技術、人工智能算法三大要素構成了難以復制的獨特優勢:
首先是仿生機械手系統。ORYOM搭載14自由度的微型機械臂,遠超傳統手術機器人的靈活性。14自由度是指該設備機械結構具備14個獨立可控的運動軸,每個軸可實現旋轉或平移,相當于人類手指的“關節+肌肉”協同能力。
這一設計針對眼球解剖的三維復雜空間(前后徑24mm、橫徑23mm),突破了傳統手術機器人的自由度局限(如腔鏡機器人通常 6-7 自由度,骨科機器人 8-10 自由度)。這種“類人手指”的設計配合混合運動學結構,能精準抵達人眼內任意位點。
無論是針對晶狀體囊袋的撕囊操作,還是視網膜的細微修復,都能實現亞毫米級控制。對比傳統手術中醫生依賴顯微鏡和雙手穩定度的操作模式,機械臂的“零疲勞”“無抖動”特性能夠確保術中穩定性。
其次是先進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前沿立體成像技術,ORYOM能實時構建眼內三維解剖結構,不僅支持術前精準規劃,更能在手術中提供“透視級”導航。
在手術過程中,醫生佩戴3D視覺設備,眼前呈現的是放大后的眼內細節,機械臂的每一步移動都與實時影像無縫同步,這種“人機協同”模式可有效改善傳統眼科手術“憑經驗摸索”的現狀。
最后是人工智能算法的“進化能力”。ORYOM通過AI算法持續優化手術動作路徑,為下次手術提供更好的操作體驗。
在白內障手術中,人工智能算法能通過分析大規模數據,自動調整超聲乳化的能量輸出,避免對角膜內皮細胞的損傷。這種“越用越精準”的特性,讓機器人不僅是工具,更是醫生的“智能助手”。
人類醫生即使經驗豐富,也難免因手部微顫影響操作,而機器人的機械精度不僅能彌補這一缺陷,還能確保每次手術流程標準化,最大限度減少失誤。可以說,ORYOM的出現能讓更多患者享受到無差別、標準化、精細化的手術體驗。
ORYOM系統優勢(來源:官網)
03
手術機器人之父加盟,
打造更先進的白內障機器人
一家成立不久的初創公司能獲得如此信任,離不開其多元的團隊配置。
公司的創始團隊在醫療機器人領域深耕多年,科研經歷與商業轉化經驗都十分豐富。CEO Daniel Glozman博士在醫療機器人領域研發20余年,曾在美敦力、Magenta Medical等巨頭公司主導核心技術開發,親手創立Guide-X(XACT 機器人技術);
Joseph Nathan 博士是公司的CBO(Chief Business Officer首席商務官),他兼具“眼科醫生+商業操盤手”復合背景。他不僅完成了3年眼科手術住院醫師培訓,還曾任以色列理工學院Alfred Mann 研究所“New Ventures”主管,主導超10億美元醫療合作項目。
除了創始團隊外,公司的咨詢委員會陣容也十分強大。
Fred Moll早期以戰略顧問身份為ForSight提供指導。2025年,他正式加入董事會。Fred Moll被譽為“手術機器人之父”,他在1995年聯合創立Intuitive Surgical并主導研發出達芬奇手術系統。
這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憑借高靈活性和精準度,徹底改變了微創手術格局,成為全球數千家醫院的核心設備,奠定了機器人輔助手術的行業標準。目前Intuitive Surgical市值為1890億美元。他的加入不僅讓公司獲得更先進技術經驗,更讓ForSight的商業價值進一步提升。
Fred Moll(來源:官網)
此外,公司還邀請了David Chang、Boris Malyugin等全球頂級眼科專家組成臨床顧問團,確保技術創新始終錨定臨床真實需求。
公司團隊成員(來源:官網)
聯合創始人Joseph Nathan曾表示,“眼科將是機器人手術革命的下一個前沿。”ForSight團隊驗證了這一前沿方向,但這僅僅是個開始,ForSight的野心還不止于此。
04
從白內障切入,
構建眼科手術全方位商業生態
ForSight的商業化路徑十分清晰。ORYOM率先瞄準的是白內障手術,是因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眼科手術就是白內障手術。其年手術量占全球眼科手術總量的60%。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2025年全球白內障手術量預計將超過2800萬例,到2030年將增至3500萬例。
完成白內障手術的驗證后,公司計劃向青光眼、視網膜手術拓展,逐步覆蓋眼科全病種。這種“由易到難”的布局,既降低了初期臨床驗證的難度,又能快速建立市場認知。
更重要的是,眼科手術器械存在“復用性”,即同一臺機器人通過更換耗材和軟件升級,可適配不同手術類型。
這也意味著一旦ORYOM在白內障領域站穩腳跟,向其他病種擴張的邊際成本將顯著降低,形成“一臺設備,全眼科覆蓋”的生態壁壘。
05
結語
ForSight的崛起為國內醫療創新企業提供了鏡鑒。在手術機器人賽道同質化嚴重的當下,與其在骨科、腔鏡等紅海領域與巨頭廝殺,不如像ForSight一樣,尋找“技術能突破、需求真實存在”的細分市場。
從全球視角看,這場眼科手術機器人的革命才剛剛開始。隨著ORYOM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未來的白內障手術可能像今天的腹腔鏡手術一樣,在機器人的輔助下變得更安全、更高效。
ForSight的故事,也將成為醫療創新領域“以小博大”的一個參考方向。眼科之外,諸如耳鼻喉、神經外科等對精度要求極高的領域,或許正藏著下一個“ORYOM機會”。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項目,或您的項目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發布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系;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業信息和數據,均由受訪者向分析師提供并確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