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心理中國7月22日訊 (記者 蘇向東)《2024年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報告》日前正式發布。
報告結果顯示,農村學生的抑郁風險高于全國青少年平均水平。70.4%的農村學生無抑郁風險,但有21.5%的農村學生有輕度抑郁風險,8.1%的農村學生有抑郁高風險。
分地區來看,中部地區抑郁高風險檢出率顯著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11.0%、7.0%和7.0%。
性別差異方面,女生的抑郁風險高于男生,其中23.1%的女生有輕度抑郁風險,9.2%的女生有抑郁高風險,而男生分別為19.9%和7.0%。隨著年級的增加,抑郁風險呈上升趨勢,高二年級學生的抑郁風險檢出率最高。
報告指出,抑郁風險反映存在抑郁情緒的可能性,不等同于臨床評估診斷的抑郁癥,也非患病率。
該報告基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委托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與北京成英公益基金會聯合開展的2024年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調查采集有效樣本13992份,對象涵蓋小學五年級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平均年齡14.6歲,其中男生占50.2%,漢族占75.7%,住校生占65.4%。
手機沉迷現象嚴重,初中階段尤為突出
調查數據顯示,46.1%的學生傾向于不能忍受沒有手機,43.8%的學生傾向于即使未使用手機也會一直想著它。不同性別不同年級農村學生的手機沉迷傾向存在差異,初二女生表現出更強烈的手機沉迷傾向。
學習成績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
根據學生的自我報告,39.3%的農村學生成績處于60-70分區間,15.8%日常成績不及格。60-70多分的成績,實際上意味著存在一定的學習問題,有相當部分的所學內容沒有掌握;日常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則意味著嚴重的學習問題。抑郁風險與學習成績之間存在關聯。隨著分數的降低,抑郁風險檢出率升高。
家庭支持薄弱增加農村學生心理健康風險
報告指出,父母離異的學生抑郁高風險率(10.0%)高于父母結婚家庭(7.5%)。父母關系越差的學生抑郁風險越高,父母關系非常和睦的學生抑郁風險檢出率最低,父母關系很不和睦的學生的抑郁風險學生檢出率最高。
親子溝通是父母提供有效支持的重要基礎。報告指出,當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遇到的困難時,抑郁風險較高,其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認為父母了解自己遇到的困難的學生這一組的7倍。
此外,父母長期外出、學生住校都會增加心理健康風險。父母均外出的學生抑郁高風險率最高。
家庭是影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報告建議,應多角度強化對農村學生核心家庭功能的保護和支持:
為家長提供更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技能支持,通過教育部門、婦聯、社區等加強對家長家庭教育能力的培養,建立便利的家庭教育答疑熱線或網絡平臺。
以學校為核心組織更多的親子活動,如親子溝通班會課、親子運動會、多家庭親子合作活動等。
對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有針對性地給予親子遠程溝通的建議和輔導,提高親子溝通頻率和質量。聯系用人單位和工會系統等,加強對職工家庭的關懷,鼓勵用人單位提供覆蓋職工子女的各類福利和活動,減少超時工作,保障休假。通過社區心理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為困境家庭主動提供家訪、入戶心理援助、家庭教育指導等幫助。(中國網心理中國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