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蘭州,太陽把鐵軌曬得發燙,鐵路東村街道那條藏在老樓中間的小巷子里,比天氣更熱的是一群“小畫家”的熱情——38名蘭州五十三中的學生正蹲在墻根下,手里的畫筆在斑駁墻面上“跳著舞”,6位老師在旁邊忙前忙后,他們給這條老巷“穿”上了件滿是故事的“花衣裳”。這是在鐵路東村街道“大黨委、大工委”機制引領下,師生們與鐵路東村社區攜手開展的“美化社區環境、傳承文明新風”扮靚小巷行動。兩天時間里,師生用畫筆勾勒文明新風與歲月記憶,以實際行動踐行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理念,成為校社聯動、服務群眾的生動實踐。
老墻變身“時光隧道”
走近一看,這面墻可太有看頭了!最顯眼的是一列列“會變魔術”的火車:左邊還是冒著白汽的綠皮蒸汽機車,煙囪里仿佛還能聽見“嗚——”的長鳴;往右邊挪兩步,內燃機車、電力機車依次排開,最后頭那輛銀白色高鐵“咻”地一下“沖”出畫面,車輪上的線條都帶著風。墻繪在內容設計上獨具匠心,既緊扣社區“鐵路基因”,又深植隴原文化土壤。畫作以火車的演變為主線,從蒸汽機車的轟鳴到現代高鐵的飛馳,串聯起一代代鐵路人的奮斗歲月與專屬情懷,每一筆都承載著鐵路職工與鐵軌相伴的青春記憶。同時,設計中巧妙融入甘肅大地的文化印記:祁連山的壯闊輪廓、絲綢之路的駝鈴聲影、馬家窯彩陶的古樸紋路、儺舞面具的靈動神韻,以及西北特有的動植物意象……墻繪借鑒敦煌壁畫的經典色調,讓每一處細節都流淌著濃濃的隴原風情。
“我爺爺就是鐵路工人,他總說以前跟火車打交道的日子,這些畫就跟把他的故事畫出來了一樣!”負責畫蒸汽機車車輪的同學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指著畫里的細節,眼里閃著光。
汗珠子摔八瓣 小巷煥新顏
“這兩天太陽太毒了,孩子們后背的汗把T恤洇得能擰出水,臉上曬得紅撲撲的,跟畫里的丹霞山似的!”五十三中的老師一邊給同學遞水,一邊笑著說。同學們卻一點不覺得累:有的蹲在地上勾線條,膝蓋都磨出了紅印;有的踮著腳往高處涂色,胳膊舉得酸了就甩甩再繼續;老師則當起“調色大師”,手里的顏料盤五顏六色,跟打翻了彩虹似的。原本灰撲撲的老墻,一天一個樣,慢慢變得鮮活起來。“你看這處儺舞面具,我改了三次才滿意,現在看著它‘笑’得那么精神,比在畫室里畫畫有成就感多了!”一位女生指著墻上靈動的面具,語氣里滿是驕傲。
這墻會“說話” 老街坊挪不動腿
墻繪快畫完時,來巷子里看熱鬧的街坊絡繹不絕。韓奶奶拄著拐杖站在畫前,用手輕輕摸著墻上的火車頭,眼眶有點濕:“住了幾十年的巷子,沒想到能變這么好看!這畫里的火車、山山水水,看著就親切得很!”路過的鐵路老職工更是挪不動腿,指著畫里的細節跟旁邊人念叨:“這蒸汽機車的連桿,當年我天天跟它打交道,畫得真像!”
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可不是簡單的畫畫,而是想讓大家知道“社區是我家 建設靠大家”。墻繪不僅讓昔日的小巷子舊貌換新顏,更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傳遞了鐵路情懷與本土文化,尤其讓曾為鐵路事業奉獻的老同志們,在熟悉的元素與親切的氛圍中感受歲月沉淀與生活美好,切實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曉婧 文/圖
責任編輯:馬和相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