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我國甲狀腺結節檢出率已超過20%,這意味著超過2億人的頸部可能隱藏著這樣的“小疙瘩”。武春青教授指出,雖然大部分結節是良性的,無需過度治療,但仍有5%-15% 存在惡變可能。超聲檢查是篩查和評估結節性質的首要利器,它能清晰揭示結節的形態、邊界、血流、鈣化等關鍵特征。
武教授警示:超聲報告出現以下特征,癌變風險顯著增高,務必高度警惕并進一步診治:
形態不規則: 結節邊緣呈“蟹足樣”或毛刺狀。
縱橫比 >1: 結節像“立著長”而非“躺著長”。
微鈣化: 像沙粒一樣的細小強光點。
實性低回聲: 結節內部回聲比周圍甲狀腺組織低且均勻。
豐富血流信號: 結節內部及周邊血流異常豐富、紊亂。
“發現結節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它潛在的惡變信號。” 武教授強調,“定期復查、科學評估、必要時及時干預,是守護甲狀腺健康的核心。”
治療新紀元:多模態AI智能消融術,微創精準“拆彈”
對于需要干預的良性結節、部分低風險微小癌或不宜外科手術的患者,傳統的開放手術或腔鏡手術雖然有效,但創傷相對較大、可能影響美觀和功能。武春青教授介紹,近年來,多模態AI智能消融術作為一項革命性的微創治療技術,正在為甲狀腺結節患者提供更優選擇。
這項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精準”與“智能”:
“多模態”影像融合導航:
將高清超聲實時引導,與患者術前的CT/MRI影像數據進行AI智能融合。
構建三維立體可視化模型,清晰呈現結節位置、大小、形態及其與周圍重要結構(如喉返神經、氣管、血管、甲狀旁腺)的立體空間關系,360°無死角。
效果: 如同為手術安裝了“透視眼”和“GPS導航”,極大提升定位精度,避免“盲穿”。
AI智能規劃與輔助決策:
基于深度學習算法,AI系統能自動識別并勾勒結節邊界,減少人為誤差。
根據結節大小、位置、性質(囊性/實性比例)以及毗鄰關系,智能計算并推薦最優消融路徑、功率參數及安全范圍。
效果: 實現“個性化”治療方案設計,最大化消融效果,最小化熱損傷風險。
“智能消融”精準控溫:
在AI規劃的引導下,將細微波針(通常<2mm)精準穿刺至結節內部。
利用射頻、微波或激光等能量產生熱能,使結節組織瞬間凝固壞死。
關鍵: 系統內置多點實時溫度監測模塊,結合AI算法,動態調控能量輸出,確保消融區域嚴格限定在預定安全邊界內,對毫米級的危險區域(如貼近神經處)實現“毫米級”精準保護。
效果: 徹底滅活目標結節組織,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喉返神經、甲狀旁腺等關鍵結構,顯著降低聲音嘶啞、低鈣抽搐等并發癥風險。
實時評估與反饋:
消融過程中,AI系統結合超聲造影實時評估消融范圍是否覆蓋預定目標,有無殘留。
根據反饋即時調整策略,確保“一次消融,徹底解決”。
武春青教授總結AI智能消融術的核心價值:
超微創: 僅需針眼大小創口,幾乎無疤痕,美觀性好。
精準安全: AI導航+多模態影像+實時控溫,保護關鍵結構,安全性高。
高效便捷: 局麻下操作,手術時間短(通常15-60分鐘),術后恢復快,多數患者當天或次日即可離院。
保功能: 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甲狀腺組織及其功能,避免終身服藥(不同于全切手術)。
適用廣: 尤其適合良性癥狀性結節(壓迫、影響美觀)、部分低危微小乳頭狀癌、復發結節及手術高風險患者。
武春青教授最后提醒廣大民眾:“甲狀腺健康不容忽視。發現結節應尋求專業醫生進行規范評估。對于符合適應癥的患者,多模態AI智能消融術以其精準、微創、安全的優勢,已成為傳統手術之外的重要選擇,是名副其實的‘精準拆彈術’。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和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操作至關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