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日報》報道,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系龐策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揭示,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肥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飲食熱量攝入增加,而非體力活動減少。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分析了六大洲34個人群的能量消耗數據,首次證實富裕國家居民的日常能量消耗與發展中國家相當,甚至更高。
"盡管數十年來試圖理解經濟發達國家肥胖危機的根源,但公共衛生指導仍不確定飲食和體力活動的相對重要性。這項大型國際合作研究讓我們能夠檢驗這些相互競爭的觀點。很明顯,飲食變化而非活動減少是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肥胖的主要原因,"研究負責人、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系教授赫爾曼·龐策(表示。
研究團隊分析了4200多名18-60歲成年人的日常能量消耗、體脂率和體重指數(BMI)數據,涵蓋從狩獵采集者、牧民、農民到工業化人群的多種生活方式。結合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他們發現隨著經濟發展,體型調整后的總能量消耗僅略有下降,且這種差異僅能解釋體脂增加的一小部分。
"我們看到隨著經濟發展,體型調整后的總能量消耗略有減少,但總能量消耗的差異僅解釋了伴隨發展而來的體脂增加的一小部分。這表明其他因素,如飲食變化,正在推動我們看到的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的體脂,"杜克大學博士后校友、現為Elon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的阿曼達·麥格羅斯基解釋道,她是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者。
傳統觀點認為,工業化社會肥胖率上升是因為體力活動減少,但這項研究發現富裕國家居民的能量消耗水平與發展中國家相當。例如,美國成年人的日均能量消耗與非洲狩獵采集者相近,部分工業化人群甚至更高。研究指出,真正的差異在于熱量攝入:隨著國家發展,飲食中的脂肪和糖分比例顯著增加,導致能量攝入超過消耗。
研究團隊強調,這一發現并不意味著應忽視體力活動的重要性。"飲食和體力活動應被視為必不可少且互補的,而非可互換的,"研究指出。體力活動對心血管健康、心理健康和整體福祉至關重要,但單獨依靠運動難以抵消高熱量飲食帶來的體重增加。
參與這項研究的機構包括美國、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多所大學和研究中心,數據收集歷時五年完成。研究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多個國際科學組織的資助。隨著全球肥胖率持續上升,這項研究為破解這一公共衛生難題提供了基于證據的新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