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肝癌(HCC)是全球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和分子靶向藥物(MTTs)的應用改善了晚期肝癌患者的預后,但長期生存率仍不理想,亟需更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
為此,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陳錦章教授團隊聯合汕頭市中心醫院彭云恒教授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盧鳴劍教授等,在廣東省多家醫院共同開展了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對比了TACE聯合靶免(TACE-MTTs-ICIs,TACE-MI)與TACE+HAIC聯合靶免(TACE-HAIC-MTTs-ICIs,TACE-HAIC-MI)治療中晚期肝癌的療效和安全性,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真實世界證據。此外,該研究還分析了血清AFP動態變化對患者生存的預測價值。
文章發表封圖
( doi: 10.1097/JS9.0000000000002818. )
該研究[1]回顧性納入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間在廣東省內4家醫療中心就診的459例HCC患者,根據患者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為TACE-MI和TACE-HAIC-MI兩組,見圖1。主要終點為總生存期(OS),次要研究終點是無進展生存期(PFS)和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
圖1. 患者入排流程圖
研究發現,在進行IPTW匹配后,兩種不同治療組的中位OS分別為:TACE-HAIC-MI組23.9個月 vs. TACE-MI組21.7個月(P=0.432);中位PFS為:TACE-HAIC-MI組9.77個月 vs. TACE-MI組8.97個月(P=0.45),見圖2。根據RECISTv1.1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兩組相似,兩組患者ORR為:TACE-HAIC-MI組35.71% vs. TACE-MI組34.75% (P=0.837);兩組患者DCR為:TACE-HAIC-MI組90.26% vs. TACE-MI組89.84% (P=0.887),見圖3。
圖2. IPTW匹配后,兩種不同治療組的OS和PFS比較
圖3. 根據RECISTv1.1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ORR和DCR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治療方案及介入治療次數的不同,兩組患者具有不同的不良反應,TACE-HAIC-MI組具有更高的惡心嘔吐事件的發生率,而TACE-MI組的肝損傷發生率更高(圖4),但不良反應事件可控,無治療相關死亡事件發生。
圖4.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
此外,研究使用聯合潛在類別模型(JLCM)探索AFP的動態變化軌跡與生存獲益的關系,在TACE±HAIC聯合靶向和免疫治療背景下,識別出6種AFP動態變化軌跡類別,其中:AFP呈持續低水平的class2中位OS未達到,預后最佳(圖5);class1的中位OS為20.43月,class3-class6的中位OS分別為43.87、18.47、8.13、11.37月(P<0.0001);Class1-class6的中位PFS分別為9.23、19.67、15.6、11.43、4.83、6.73月(P<0.0001)。
圖5. 根據AFP動態變化的預測軌跡(A)與加權預測(B)
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AFP動態變化軌跡是OS和PFS的獨立預測因素。在OS影響因素分析中,相較于class2而言,class1、class3至class6的死亡風險及疾病進展風險顯著增加,死亡風險比值分別為8.14(P<0.001)、1.82(P=0.252)、7.46(P<0.001)、45.28(P<0.001)、24.17(P<0.001);此外,疾病進展風險比分別為:4.18(P<0.001)、1.56(P=0.231)、2.73(P=0.006)、6.03(P<0.001)、12.65(P<0.001),見圖6。
圖6. 6種AFP動態變化軌跡類別的OS(A)和PFS(B)分析
研究者說——陳錦章教授
該研究的臨床意義主要在于:
01
四聯vs三聯,生存無統計學差異,臨床選擇需理性
目前,TACE+HAIC+靶免(四聯)的聯合模式備受關注,但本研究發現,四聯療法(TACE-HAIC-MI)與三聯療法(TACE-MI)的生存獲益無顯著差異。這一結果提示:聯合治療并非簡單“疊加”,臨床需綜合評估患者肝功能、耐受性及治療周期,避免過度治療。
02
AFP動態變化——比基線水平更重要的預后指標
即使基線AFP超高(>10,000 ng/mL),若治療后持續下降(模型class 3亞組),患者仍可長期生存;相反,低AFP患者若治療后持續升高(模型class 5亞組),預后極差。
本研究首次建立多類別AFP動態軌跡模型(較既往研究更精細[2-5]),為療效預測和干預時機選擇提供精準依據。
03
安全性指導臨床決策
對于胃腸道耐受性差的患者,TACE-MI可能是更優選擇;而對于肝功能較差的患者,TACE-HAIC-MI可減少TACE次數,降低肝損傷風險。
本研究證實,TACE聯合靶免治療(TACE-MTTs-ICIs)與TACE-HAIC聯合靶免治療(TACE-HAIC-MTTs-ICIs)在中晚期肝細胞癌(HCC)患者中具有相似的生存獲益,且兩種方案安全性可控。這一結果提示,臨床治療選擇應基于患者個體特征(如肝功能、耐受性及腫瘤生物學行為),而非盲目增加治療強度。
未來,我們將聚焦于以下研究方向:治療策略優化(探索不同介入給藥方案(如HAIC灌注方案、TACE栓塞程度)、介入治療周期及劑量調整對療效的影響)、精準人群篩選(如將AFP動態變化與其他生物標志物、影像組學等相結合,識別不同聯合治療方案的獲益人群)、前瞻性驗證,以期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臨床數據。
參考文獻:
[1] Li W, Lu M, Yuan G, Shi F,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ACE-HAIC-MTTs ICIs and TACE-MTTs-ICIs in th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prognos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erum AFP. Int J Surg. 2025 Jun 20. doi: 10.1097/JS9.0000000000002818.
[2] Z. Yang, Y. Fu, Q. Wang, Y. Pan, J. Wang, J. Chen, 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serum α-fetoprotein predict the prognosis of bevacizumab plus immunotherapy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t. J. Surg. (2024). 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1860.
[3] C. An, R. Wei, W. Yao, W. Han, W. Li, G. Shi, et al. Association of serum AFP trajectorie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utcomes after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A longitudinal, multicenter study, Cancer Med. 13 (2024) e7319. https://doi.org/10.1002/cam4.7319.
[4] L. Lu, L. Shen, Z. Wu, Y. Shi, P. Hou, Z. Xue, et al. Trajectories of serum α-fetoprotein and intermediate-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utcomes aft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 longitudinal,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47 (2022) 101391. 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2.101391.
[5] E. Lee, S. Edward, A.G. Singal, M.S. Lavieri, M. Volk, Improving screening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incorporating data on levels of α-fetoprotein, over time,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Off. Clin. Pract. J. Am. Gastroenterol. Assoc. 11 (2013) 437–440. https://doi.org/10.1016/j.cgh.2012.11.029.
專家簡介
陳錦章 教授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主任醫師 博士 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臟腫瘤中心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病專委會/肝癌學組常委/副組長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肝癌綜合治療專委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信息專委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肝癌專委會腫瘤內科學組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肝癌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青年肝癌研究協作組(CLEAP)成員
廣東省肝臟病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肝臟病學會綜合治療專委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肝癌防治專委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肝膽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器官醫學與技術學會腫瘤介入專委會/肝癌多學科治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肝癌MDT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民族醫藥協會肝膽腫瘤防治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第八屆“羊城好醫生”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基金多項在STTT、Liver Cancer、Int J Surg等期刊發表科研論文多篇《JCO》中文版編委、《Hepatology》中文版編委、《Liver Cancer》中文版學術編委
第一作者簡介
李文利
南方醫科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感染內科 碩士
2025屆南方醫科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以第一或共同一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Liver International、Discover Oncology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在ASCO-GI、APPLE、CSCO等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以Poster、口頭匯報等形式參與學術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