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對麩質的敏感癥狀并非由食物本身引起,而是源于心理預期和社交媒體影響。這項發表在《柳葉刀·胃腸病學與肝臟病學》的研究顯示,含麩質、全谷物和安慰劑的谷物棒在引發癥狀方面無顯著差異,僅約三分之一患者真正對麩質敏感。
腸易激綜合征影響約10%的加拿大人,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這種疾病會導致腹痛、腹脹和排便習慣改變,病因至今不明。許多患者因自我診斷為"麩質敏感"而嚴格避免谷物,卻忽視了心理因素的潛在影響。"并非所有認為對麩質敏感的患者都是真的敏感,"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系教授普雷米斯爾·貝爾西克指出,"有些人確實對這種蛋白質敏感,但對許多人來說,是信念本身導致癥狀和避免含麩質食物的選擇。"
研究團隊設計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交叉試驗,29名確診IBS且自稱麩質敏感的患者參與其中。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隨機食用含麩質、全谷物或安慰劑的谷物棒,隨后報告癥狀并提供糞便樣本檢測麩質攝入。結果顯示,三組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無統計學差異,即使在被告知哪些谷物棒可能引發癥狀后,大多數人仍堅持原有信念和飲食限制。
"我們在臨床管理中需要改進的是,不僅告訴患者麩質不是觸發因素就完事,"貝爾西克強調,"許多患者可能從心理支持和指導中受益,幫助他們消除對麩質和谷物的污名化,安全地重新引入飲食。"研究發現,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負面預期本身引發真實癥狀——可能是部分原因,而社交媒體的強大影響力進一步強化了"麩質有害"的觀念。
"互聯網影響巨大,許多患者發布關于麩質的負面評論,自然也影響其他人,"貝爾西克解釋,對部分IBS患者而言,避免麩質是掌控病情的一種方式,"繼續無麩質飲食可能為患者提供一種實用方法來控制癥狀,盡管這意味著遵循不必要的飲食限制。"實驗室檢測顯示,盡管大多數參與者聲稱食用了含麩質的谷物棒,但許多人實際上并未遵守方案,可能為避免癥狀而跳過食用。
這項研究為IBS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結合飲食指導和心理支持。目前,無麩質食品市場年增長率達15%,但約70%購買者并非乳糜瀉患者。專家提醒,不必要的飲食限制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和生活質量下降。"個性化治療應包括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區分真正的食物不耐受和心理因素引起的癥狀,"貝爾西克建議,未來臨床實踐需要更多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而非單純聚焦于飲食排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