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整治保健品虛假宣傳的6起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上海靜安區一家食品店利用會員積分福利等方式招攬客戶,推銷預包裝食品并虛假宣傳其具有疾病治療功效。
近年來,不良商家圍獵銀發族的手段可謂環環相扣,從線下引流到線上洗腦,再到私域成交。不法分子深諳老年人心理,他們通過“進群領雞蛋”等蠅頭小利建立信任,再用“叔叔阿姨”等親昵稱呼構建虛擬親情關系,終極目的是要騙走老年人的養老錢。像靜安區的這家食品店,會安排員工在門店周邊居民小區內免費發放蔬菜、農產品,吸引老年人到其經營場所。
而在封閉的手機客戶端(App)或小程序上,利用微信群、直播間等網絡私域開展直播,進行類似交易,則進一步增加了騙局的隱蔽性,形成了信息繭房,為不法商家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機。對此,相關平臺應當履行監管責任,加強對違規“養生直播間”等網絡私域的監管,像微信安全中心等就曾對違規賬號開展過集中整治。
此次市場監管總局公布典型案例,也是治理“銀發私域”亂象的靶向發力之舉,在打擊的同時兼顧傳播效果,使不法分子無處遁形。社區和家庭也應給予老年人更多關愛和陪伴,幫助他們提高防范意識,營造安全、健康、有序的消費環境。
原標題:《新民快評丨揭開“銀發私域”營銷的畫皮》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方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