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Yarlung Zangbo)水電工程是中國在西藏自治區啟動的全球最大水電項目,規劃建設五級梯級水電站,總投資約1.2萬億元人民幣,年發電量預計超過3000億千瓦時,相當于滿足3億人口的年度用電需求。
這一工程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舉措,但印度視為對南亞地緣水文格局的“戰略性干預”。
一、印度主流媒體視角
本文選取《印度快報》《印度教徒報》《印度時報》作為分析樣本,因其為印度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廣的英文媒體,且對雅江工程的報道覆蓋了政治、生態、法律等多維度爭議,具有代表性。以下從工程規模、數據共享、生態風險三方面展開分析。
1.工程啟動與規模爭議
《印度快報》2025年7月20日報道詳細披露了雅江工程的核心參數:
投資規模:1.2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678億美元),相當于印度2024年國防預算的2.3倍;
裝機容量:五級梯級電站總裝機達60吉瓦,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占中國2024年總發電量的3.5%;
戰略定位:中國官方稱其為“世紀工程”,旨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
印度質疑焦點在于協商透明度。盡管中國強調項目為“徑流式水電站”(不消耗水量),但印方指出:工程位于中印實控線30公里內,涉及敏感領土爭議;未按《聯合國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要求提供完整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2.水文數據透明性質疑
《印度時報》2024年12月26日對比了中印水文數據共享機制的歷史漏洞:
印方指出,現有機制缺乏第三方驗證條款,且中國可援引“技術故障”暫停共享(如2017年洪災借口)。
3.生態與地緣風險擔憂
《印度教徒報》2025年2月14日引用地質學家觀點,列出三重風險:
1. 地震威脅:工程位于喜馬拉雅地震帶,距1950年阿薩姆西藏8.6級地震震中僅300公里,結構安全存疑;
2. 生物多樣性危機:雅魯藏布大峽谷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含4000余種特有物種,筑壩將阻斷魚類洄游通道;
3. 冰川融化連鎖反應:源頭昂色冰川加速消退,可能引發冰湖潰決洪水,威脅下游阿薩姆邦1700萬居民。
印度偽阿魯納恰爾邦(我藏南地區)偽“首席部長”佩馬·坎杜稱該工程為“比軍事入侵更嚴重的威脅”,暗示其可能被用作“水武器”。
二、印度政府應對措施
面對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啟動的全球最大水電工程,印度政府采取了兩大核心應對策略:加速國內水電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強水資源自主控制能力,以及推動下游國家外交聯盟以構建多邊治理框架。
1.加速國內水電建設
印度政府通過快速審批大型水電項目對沖上游工程風險,其中埃塔林大壩(Etalin Dam)成為關鍵案例。根據《印度快報》2025年7月23日報道,該項目技術參數與爭議如下:
該項目面臨三重矛盾:
1. 環保與開發的沖突:印度環境部專家委員會2022年曾以“生物多樣性風險”否決森林許可,但2025年6月迫于戰略需求重啟評估;
2. 地方阻力:偽阿魯納恰爾邦(我藏南地區)土著阿迪族(Adi)抗議稱項目將淹沒其祖傳土地,而補償方案未明確;
3. 技術爭議:徑流式設計雖減少蓄水風險,但可能加劇下游沉積物短缺,影響阿薩姆邦農業。
此外,印度計劃推進上錫安多功能大壩(Upper Siang Multipurpose Project)作為戰略緩沖,裝機容量11,200兆瓦,旨在“抵御中國可能的突然放水”。但該項目因地方反對尚未完成預可研,凸顯政策執行滯后。
2.下游外交聯盟構想
印度試圖借鑒湄公河合作模式構建跨境水治理機制,但面臨結構性障礙:
1. 多邊框架訴求:
《印度教徒報》2025年2月14日呼吁建立“南亞水聯盟”,主張引入《聯合國國際水道公約》原則,要求中國共享工程數據、開展聯合環評;
印度外交部2025年1月聲明強調需“通過第三方監測確保透明度”,但未獲中方回應。
2. 合作困境:
地緣信任缺失:2017年洞朗對峙期間中國中斷水文數據共享的先例,削弱印度對雙邊協議的信心;
區域分裂:孟加拉國因2024年政權更迭轉向親華立場,拒絕聯合施壓中國;
機制缺陷:現有專家級會議(ELM)無強制約束力,且中國拒絕將雅江議題納入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議程。
與湄公河委員會(MRC)相比,印度主導的聯盟缺乏兩大支柱:
法律基礎:湄公河下游四國均簽署《1995年協定》,而印度、孟加拉國未加入任何跨境水條約。
綜上,印度應對措施呈現“內實外虛”特點:國內水電項目雖快速推進但生態與社會成本高昂,而多邊外交因區域政治裂痕難以突破單邊主導的水權格局。
三、中印立場對比分析
中印圍繞雅江工程的核心分歧可概括為:中國強調項目的技術合理性與低碳效益,而印度則聚焦于地緣安全威脅與生態風險。雙方立場差異既源于技術認知鴻溝,也反映出跨境水資源治理中的結構性矛盾。以下從技術辯護與戰略焦慮兩方面展開對比。
1.中國技術辯護要點
中國駐印度使館在《印度快報》2025年1月23日聲明中系統回應了印方質疑,核心論點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2.印度戰略焦慮溯源
印度對雅江工程的警惕性反應,植根于歷史沖突與水文權力不對稱。根據《印度時報》2025年7月19日報道,偽阿魯納恰爾邦(我藏南地區)偽“首席部長”佩馬·坎杜的“水武器論”包含三重歷史背景:
1. 1962年戰爭創傷:中印邊境戰爭中,印方曾指控中國軍隊破壞水文設施,導致阿薩姆邦洪水泛濫。該事件成為印度“上游威脅論”的原始依據;
2. 2017年數據中斷:洞朗對峙期間中國暫停水文數據共享,導致印度東北部防洪系統失效,直接經濟損失達8.7億美元;
3. 湄公河先例效應:中國在湄公河上游建設的11座水壩被指加劇下游國家旱澇災害,印度擔憂雅江工程復制此模式。
印度戰略界將雅江工程與“珍珠鏈戰略”類比,認為其構成“水電地緣包圍圈”。印度水資源部內部報告顯示,若中國蓄水率超40%,阿薩姆邦水稻種植區將面臨年均47天的灌溉缺水。這種認知差異使得技術協商難以消解根本性信任赤字。
綜上,印度主流媒體對雅江工程的報道共識可歸納為三點:工程透明度不足加劇地緣信任赤字、跨境水治理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生態與安全風險需多邊協調應對。
這些共識反映了印度作為下游國家對上游開發行為的系統性焦慮,也揭示了中印在水資源治理上的深層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