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曹宇悅 趙苑旨)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黨委書記、神經中心主任張國君教授在2025腦健康大會上表示,兒童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功能狀態將影響人的一生,此時神經可塑性最強,一旦發現兒童存在大腦發育異常應及時干預。
張國君介紹,大腦的正常發育進程有明確時間線:受孕后25天神經管開始形成,妊娠第10周神經系統基礎架構建立,6歲時大腦體積已達到成人的90%,25歲時大腦完全發育成熟。若不同階段出現大腦發育異常,可能引發多種發育性疾病及綜合征,如唐氏綜合征、雷特綜合征、自閉癥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癥、局灶性腦皮質發育不良等。
“腦功能重建是大腦在遭遇損傷、經歷學習或受到外界刺激后,其結構與功能發生適應性重構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兒童期神經可塑性最強,0~6歲是大腦功能重建與康復干預的關鍵‘時間窗口’,因此大腦發育異常需盡早開展篩查和干預。”張國君說。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黨委書記、神經中心主任張國君教授在2025腦健康大會上發言。醫院供圖
如何重建發育異常兒童的腦功能?張國君介紹,個體差異會影響腦功能重建效果,因此精準干預需構建“異常識別—靶點預測—策略匹配”的閉環。“兒童腦功能重建要注重整體性,從“局部修復”轉向“全腦網絡重塑”,同時要推進多學科合作,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影像、神經電生理等領域的優勢資源。”
“近年來,兒童腦功能重建研究取得了多項進展,生物神經反饋干預更趨多元,人工智能與人機互動在該領域的探索和實踐也不斷深入。北京兒童醫院正在研發一款服務于孤獨癥兒童的機器人,以實時采集患兒的表情、眼神及語言等數據,通過人機互動引導孤獨癥兒童進行社交練習。”張國君說。
張國君還提到,目前醫學界對神經調控干預手段日益豐富,基因療法在腦功能重建領域彰顯出獨特價值,腦機接口技術也正以顛覆性力量改變人類對抗疾病的方式,這些新技術、新療法有望為患兒腦功能重建帶來新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