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在討論一個高科技玩具,而是在見證AI第一次走出屏幕,進入現實世界。”
過去十年,人工智能在屏幕里創造了無數奇跡。從Siri到ChatGPT,從圖像生成到語音助手,AI的形象始終是“虛擬的”“坐在云端的”。而現在,它終于“落地”了——變成一個能走路、能說話、能工作的“人形”存在。這是AI真正走入生活的開始。
在中信出版最近推出的《人形機器人》一書中,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李向明用通俗而深刻的語言,揭示了這個正在起飛的超級產業背后,隱藏的技術演化邏輯、全球競爭格局與社會生活的深層變革。
李向明不是一位遠離產業的學者,而是曾親歷移動通信黃金時代、推動摩托羅拉A760上市、深度參與諾基亞首個MIA項目的“實干派”。
如今,他又站在了AI與機器人融合的最前沿。
近日,中信書院對李向明教授進行了專訪,從“人形機器人是不是又一個元年泡沫”開始,我們展開了一場關于技術方向、社會轉型與人類未來的深度對話。
以下為專訪精華內容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
AI不能永遠困在屏幕里
下一代AI必須走進現實空間
李向明:
我們從大型機、到桌面計算機、再到智能手機,見證了計算機從“少數人使用的工具”變為“每個人生活的延伸”。但無論怎么變,這些終端仍然局限在二維屏幕中,和真實世界存在距離。
而AI的發展,尤其是大模型和多模態技術的突破,讓AI有了感知世界、理解場景、決策行動的能力,也就是說,AI不再是“坐在云端的算力”,而是真正擁有“感官”和“行為”的智能體。我們稱之為“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意味著,AI不只是在屏幕里“動腦子”,而是能進入我們現實生活空間,觀察、學習、反應、執行命令,甚至與人互動、形成關系。人形機器人,就是具身智能的最好體現。
為什么是“人形”?不是因為人類自戀,而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社會規范都是為“人”設計的。一個具有人類形態的機器人,才最具通用性和靈活性,能夠自由進入家庭、辦公室、學校、醫院這些“為人而設”的環境。
從技術角度看,這一躍遷已經具備現實基礎:
·感知:GPT-4o、DeepSeek等多模態大模型,已經實現了語音、視覺、動作的整合控制;
·硬件:高精度舵機、電池管理系統、全身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開始實現標準化與國產化;
·決策:邊緣計算芯片和5G通信,讓機器人具備“邊看邊走邊算”的能力,反應比人還快;
·理解力:大模型能理解上下文和人類意圖,驅動機器完成更復雜的協作任務。
這是AI的空間革命。過去我們說“讓AI更聰明”,未來我們要說“讓AI更有動作力”。人形機器人,將是AI落地最直接、最徹底的載體。
2
人形機器人普及只是時間問題:
像iPhone一樣便宜,或根本不用買
李向明:
很多人覺得人形機器人離自己很遠,覺得這只是科研人員和高端制造企業的事情。
這里我想說一個有趣的數據:2001年由中國摩托羅拉公司研發出來世界首臺觸摸屏智能手機A6188一臺上萬元;到2013年,千元安卓智能機已經普及全球。智能手機只用了十年,就從少數人的奢侈品變成了全球日用品。
我認為人形機器人也正在復制這條路徑。
它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高性能舵機(相當于關節);高密度電池與能量管理系統;多模態傳感器(視覺、力感、觸覺等);算法芯片與邊緣算力平臺。
這些成本在過去幾年中已經開始顯著下降。以中國企業為例,優必選、宇樹科技都已經實現了10萬元以內的人形機器人產品,而未來隨著產能提升、標準化完善、平臺軟件集成,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有望降到iPhone的水平。
但更重要的不是“價格”,而是“模式”——我們未必需要擁有一臺人形機器人,就像現在我們不一定需要擁有一輛自行車。
像現在租一輛網約車、一輛共享單車、一個充電寶一樣,未來家庭的主流選擇,可能是“租用機器人”來完成日常服務任務:
每天幾十塊錢,有一個機器人幫你做飯、帶孩子、陪父母;不滿意可以換,功能按需定制;后臺接入AI平臺,前端實現現實交互……
這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超級終端”,將成為連接AI與生活的關鍵橋梁。
更重要的是,人形機器人未來會從“工具”變成“伙伴”,甚至成為家庭的一員——它能教育、能陪伴、能溝通、也能工作。
3
中國制造“身體”,也將崛起于“大腦”
——協作中尋找系統主導力
李向明:
從全球產業來看,中美目前在AI與機器人領域已經形成了清晰的互補格局:
美國公司以模型驅動為主,Figure、Tesla、OpenAI等致力于打造“有腦子的機器人”,強調端到端控制系統;中國公司則更擅長硬件制造、系統集成、成本優化,在“機器人身體”的組裝與落地能力上展現出強勁實力。
以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為例,有數據顯示,其90%的零部件供應商來自中國,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制造業的成本與工程效率優勢,也說明我們已經在機器人硬件體系中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場“中美技術戰爭”,恰恰相反,人形機器人這個產業,本質上就是一個全球協作的系統工程。
正如智能手機的興起離不開全球供應鏈的高度協同一樣,人形機器人也需要大模型、嵌入式系統、傳感器、舵機、電池、平臺軟件等多個技術方向的高度整合。
但我更相信:中國不僅可以做身體,也有機會在“大腦”領域取得更大突破。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像Deepseek等公司在大模型研發上取得了快速進展,模型能力不斷接近國際領先水平。而如果說第一波大模型應用主要集中在文圖領域,那么人形機器人將是下一波“大模型原生硬件”的試金石。
這對中國AI企業和機器人公司都是一次重大機遇:誰能打通“模型—感知—動作”的全鏈條閉環,誰就有可能在“智能體平臺”層面實現真正的引領。
我個人非常期待中國企業不僅成為硬件整合者,更成為生態系統定義者、平臺標準制定者和智能中樞的打造者。這將決定我們未來在人形機器人時代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人形機器人不是一個孤立產品,它是未來社會的“通用協作體”——將被嵌入家庭、工廠、醫療、教育等一切場景。誰定義了這個“平臺”,誰就定義了未來的生活方式。
4
失業不是最大問題
真正需要準備的是后勞動社會
李向明: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引發關于“失業”的焦慮。我完全理解大家的擔心,也承認人形機器人短期內確實會替代一部分工作崗位。
但我必須說,人形機器人“替代”的不是人類,而是那些我們本來就不該做的工作,也就是我們稱之為DDD的工作:
·Dangerous-危險的工作(救火、礦井、災區救援);
·Dull-單調的工作(流水線、保安、配送、重復客服);
·Dirty-骯臟的工作(下水道清理、垃圾分揀、工業清洗)。
機器人進入這些崗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我們不該因為技術而恐慌,而應該因為人類終于可以脫離苦役而感到高興。
而且,每一次舊工作被取代,也會誕生新的工作。
·機器人調試員、算法訓練師、AI交互設計師;
·AI情緒識別顧問、人機協作培訓師、倫理設計專家;
·個性化教育教練、陪伴型內容創作者、家庭AI顧問
我相信,更重要的不是“機器人搶走了誰的飯碗”,而是“社會有沒有做好制度和教育上的準備”。
我一直關注和參與學界探索的全民基本收入(UBI)制度,當機器人創造了巨額經濟價值,社會有責任將紅利回饋給被替代的人群,幫助他們完成職業再選擇和生活方式轉型。
未來,我們不再靠“有工作”來證明自己,而是靠“是否擁有有意義的生活”來定義幸福。
這是“后勞動社會”的初步輪廓,我相信它是我們必須思考并提前準備的方向。
5
讓孩子早點“玩”AI,
是教育的未來,不是沉迷的開始
李向明: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AI、用AI作弊。我覺得這種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未必是正確的。
怕孩子用AI,就像當年怕孩子接觸電器。這是技術變革初期的慣性擔憂。AI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它將和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越早理解它、使用它,孩子越具備未來競爭力。
真正的問題不是“用不用AI”,而是“怎么用”。
我認為未來教育最大變化,是從統一灌輸走向定制化、啟發式教學。而人形機器人,可能成為孩子最好的“專屬老師”——
它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節奏,定制學習計劃,能和孩子一起做實驗、畫畫、編程、對話、運動,甚至能提供全天候陪伴,不疲倦、不情緒化,且可以不斷進化。
未來教育可能不再需要去爭搶學區房,家長們可以選擇適合孩子的“AI教育生態系統”。人形機器人是這個系統最有力的入口。
人形機器人可能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清教育的本質:不是教知識,而是激發潛能。
結 語
人形機器人,是AI走出屏幕的起點,
也是人類重新定義生活的機會
李向明:
我還是想再次重申:人形機器人不是炒作的產物,而是AI技術從“想”走向“動”,從“算力”走向“行動力”的自然進化。未來五到十年,人形機器人很可能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助手、伙伴與家人。
它不僅是計算產業的下一次變革,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深刻改變。這是最值得投入一切去思考、研究、準備的領域。
它可能是未來最重要的“超級入口”,像曾經的互聯網、智能手機一樣。
它會重新定義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幸福。當他它們取代我們的勞動時,工作、財富可能不再是衡量我們是否“成功的標準”。
我希望更多人開始了解它、接觸它、使用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