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消息(通訊員 鄢璐瑤 蔡心怡 報道)為了傳統文化的啟蒙與傳承,觸摸文化根脈,增強文化認同。2025年7月17日,武昌理工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于大河鎮太山村開展一堂別開生面的趣味書法課,讓村里的孩子們在筆墨香中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
課堂以“漢字的前世今生”為線索展開。任課老師鄢璐瑤先通過動態小視頻展示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過程,短短幾分鐘跨越三千年的字體演變,給孩子們仿佛乘坐文字時光機,穿千年觸摸古人筆墨。當視頻里出現漢朝隸書“蠶頭燕尾”的筆畫時,孩子們忍不住伸手模仿,仿佛指尖也沾了墨香。當看到青銅器上的金文時湖北曾侯乙編鐘,孩子們產生了“這是我們家鄉的故事”的隱秘自豪,有著強烈的文化的認同感。
隨后鄢老師輕輕舉起一支毛筆“大家看,這支湖筆的筆頭尖尖的,就像小竹筍!”“哇,好軟!像小貓的毛!”一個小女孩驚喜地說,指尖輕輕蹭過筆毫,感受著動物毛特有的柔韌。旁邊的男孩接過筆,學著老師的樣子在空中比劃,筆尖隨著他的動作輕輕顫動,仿佛有了生命。PPT上展示出王羲之的《蘭亭序》,行云流水的字跡讓孩子們看得入迷。接著,畫面切換到懷素的狂草,筆走龍蛇,氣勢磅礴。“這個字在跑!在跳!”孩子們興奮地指著屏幕,仿佛能看見千年前的書法家揮毫潑墨的樣子。
最后互動游戲將課堂推向高潮。“盲寫猜字”時,蒙眼的孩子把“火”字的捺畫拉得老長,引得大家笑作一團。蒙眼寫字的體驗讓他們明白,書法不僅是“寫好字”,更是手、眼、心的默契配合,每一筆都凝聚著專注與耐心。在偏旁組合挑戰中,以“氵”為偏旁的漢字從孩子們筆下接連涌出,“江、河、湖、海”的墨跡在宣紙上漸漸暈開。通過偏旁組合,他們意識到漢字就像積木,小小的部件能變幻出無窮無盡的可能,而水墨的暈染更讓他們感受到“書寫”的生命力。
課程結束后,鄢璐瑤老師表達此次課程總結:“這堂趣味書法課的意義,遠不止于教會孩子們如何執筆運墨,它更像是一座無形的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個體與家國。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體驗,正在喚醒年輕一代對中華文明最本真的親近感,讓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新的生命里延續。”
此次課程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這些孩子未來無論走向何方,筆墨間流淌的文化記憶都將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保持對文化根源的認知與熱愛。未來,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將深耕文化教育讓孩子們從童年就開始積累的文化底蘊,不僅傳授知識,更守護文明的火種,讓五千年文脈在每一代人的心手之間,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