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江蘇文學的海外傳播成果引發廣泛關注。中國作協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南京)執行主任、江蘇省作協副主席丁捷在主題演講中系統介紹了江蘇文學“走出去”的探索,并詳解了這一過程中“文脈傳承、多方協同、跨媒介賦能”的實踐密碼。
文脈綿延:佳作持續“出海”
“江蘇文學能持續走向世界,首先源于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積淀。”丁捷開門見山地表示。江蘇豐沃的文化土壤不僅孕育了曹雪芹、吳承恩、吳敬梓等古典文學巨匠,而且在當代滋養出一支充滿活力的“文學蘇軍”。畢飛宇、趙本夫、范小青、蘇童、葉兆言等作家以多元創作,為海外傳播提供了優質內容庫。
記者了解到,這些作品正以多語種走向全球:畢飛宇的《青衣》《推拿》等10余部作品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葉兆言的《南京傳》版權輸出至俄羅斯、英國等5國。“它們扎根江蘇地域特色,又藏著人類共通的情感,這是跨越文化壁壘的關鍵。”丁捷表示,從古典名著到當代佳作,江蘇文學始終延續“扎根傳統、觀照當下”的脈絡。
多方協同:構建傳播網絡
江蘇文學的海外傳播并非“單打獨斗”,而是形成了系統性協同機制。丁捷介紹,省作協通過紫金山文學獎設立“文學翻譯獎”激勵人才;中國江蘇·揚子江作家周邀請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等國際名家與中國作家對談,并組織38位江蘇作家出訪10余個國家;2023年趙本夫《荒漠里有一條魚》國際研討會,精準對接多語種出版商,成為“精準傳播”范例。
高校“學術矩陣”同步發力。2013年成立的江蘇當代文學翻譯與研究中心,聯合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推出全英文期刊《中華人文》,現已推介9位江蘇作家;“當代中國名家雙語閱讀文庫”及多場學術論壇,為傳播注入專業支撐。
出版機構則以專業運作打破語言壁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的“江蘇文學名家名作”項目,推出24種外文版圖書,涉及8種語言。記者了解到,其中,《我要做好孩子》英文版入選美國年度童書,《六人晚餐》塞爾維亞文版登上當地好書榜,2023年以來徐風、胡學文等作家作品的海外發布活動,讓江蘇文學高頻亮相國際舞臺。
影視賦能:拓展傳播新空間
“影視改編成為文學走出去的重要助力。”丁捷介紹,魯敏《六人晚餐》改編的電影獲巴黎中國電影節獎項;范小青作品改編的《我的愛流水如歌》亮相柏林電影節,并入圍日本、荷蘭影展;網絡作家天下歸元《凰權》改編的《天盛長歌》被網飛買斷海外獨播權,譯制成十幾種語言播放。“影視讓文學故事以更直觀的方式走近海外受眾,帶來二次傳播熱度。”
在談及未來規劃時,丁捷明確表示,接下來,江蘇文學界將在中國作協的支持指導下,積極實施“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揚帆計劃”。“我們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持續完善翻譯人才培養機制,為青年譯者提供更多實際支持;同時進一步拓展與國外主流出版機構的深度合作,讓更多江蘇作家的優秀作品進入全球發行網絡。我們非常期待能與在座的全球漢學家、翻譯家們攜手同行,共同策劃更多講壇、論壇、作品研討等文學交流活動,讓江蘇文學真正成為文明互鑒的生動載體。”
江南時報記者 孫海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