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府觀察使(中訪網旗下品牌)
暮色中的東郊記憶,工業風的紅磚廠房與古典宮燈相映成趣。穿過鑲嵌著青銅紋樣的大門,身著漢服的侍者執燈引路,《鳳求凰》的琴音從轉角處流淌而出——這不是古裝劇的片場,而是蜀宴賦的日常。這場集餐飲、演藝、文化于一體的沉浸式體驗,用兩年時間成為成都文旅新地標,更悄然改寫著人們對“吃飯”的定義。
01
從機械圖紙到文化菜單
60歲的楊孜習慣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上面既有精密的舞臺燈光參數,也有唐代樂舞的走位草圖。這位機械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辦公室里還擺著早年設計的齒輪模型,與墻上蜀宴賦的演出海報形成奇妙對話。“做機械講究公差配合,做文化餐秀也一樣,食材、演出、服務的誤差不能超過5%。”他的比喻里,藏著跨界創業的密碼。
2019年,當楊孜提出要在成都做“全景沉浸式禮樂餐秀”時,身邊不少人覺得這是“老年人的浪漫冒險”。彼時餐飲業正陷入同質化困局,網紅店各領風騷三五月,誰也不敢輕易觸碰“餐飲+演藝”這種重資產模式。但楊孜在考察了12座城市后,反而堅定了想法:“黑燈工廠能生產商品,卻生產不出人與人圍坐時的溫度。”
這個念頭源于一次偶然。在參觀三星堆博物館時,他看到游客對著青銅神樹拍照,卻對旁邊展柜里的古蜀飲食器皿興致寥寥。“食物是最鮮活的文化載體,可我們總把它當成簡單的熱量來源。”于是,他帶著團隊翻閱《蜀語》《成都通覽》,從“尚滋味,好辛香”的記載里,找到了連接古今的線索。
最初的試錯堪稱“慘烈”。2021年試營業時,7個節目中竟有5個被觀眾評價“像看教學片”。楊孜帶著團隊在演出結束后攔住觀眾追問,把意見寫滿了3個筆記本。他們發現,年輕人反感“硬灌輸”,更喜歡“輕觸碰”——比如把《鳳求凰》改編成雙人舞時,保留司馬相如撫琴的經典場景,卻用現代燈光在墻面投射出文君井的倒影,讓愛情故事在光影中自然流淌。
如今近20個節目構成的“六朝盛宴”,每個細節都凝結著工科思維的嚴謹。漢代《踏鼓優》的鼓點節奏嚴格對應出土文物的紋飾間距,唐代《絲路魅影》的服飾配色取自蜀錦殘片的色譜分析,就連服務員的托盤角度,都經過37次調試才確定最佳觀賞高度。這種“機械精度+文化溫度”的組合,成了蜀宴賦最獨特的基因。
02
成都的土壤:包容力成就創新試驗
在蜀宴賦的觀眾留言簿上,有一行法語格外醒目:“這里的麻婆豆腐會講故事”。開業至今,30萬客流中,60%來自省外,海外游客最高時占比達30%,不少外國人專門穿漢服來赴這場“千年之約”。楊孜說,這不是蜀宴賦有多厲害,而是成都本身就有“讓文化自然生長”的魔力。
選擇成都,是楊孜用數據算出來的答案。他的團隊曾做過一份城市評分表,從文化濃度、夜間經濟活躍度、國際航班數量等12個維度打分,成都在“文化包容度”一項拿到滿分。“在別的城市,穿漢服逛商場可能被圍觀,在成都,春熙路上隨時能看到漢服與潮牌并肩而行。”這種日常化的文化自信,讓“沉浸式體驗”少了違和感。
東郊記憶的選址同樣暗藏玄機。這片由紅光電子管廠改造的文創園區,本身就是“工業遺產+文化消費”的成功樣本。當《絲路魅影》的舞者穿過斑駁的廠房立柱,現代燈光在紅磚墻上投射出古蜀棧道的影像,這種時空折疊的眩暈感,恰是成都“新與舊”共生的最佳詮釋。“老廠房的鋼筋骨架里,剛好能裝下千年的故事。”楊孜笑稱。
城市的消費活力更給了這場實驗底氣。成都餐飲收入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9000億元,其中文旅消費占比持續攀升。在這里,消費者愿意為“體驗”買單——蜀宴賦人均消費近400元,卻常常一座難求,周末的場次需要提前兩周預訂。“成都人懂生活,更懂什么是‘值得’。”楊孜記得,有位本地食客連續三個月來打卡,只為看全不同季節的節目,這種對文化的熱情,在其他城市并不常見。
政府的“無形之手”也至關重要。成都近年來推出的文商旅融合政策,從演出審批“一站式服務”到夜間經濟配套支持,為這類創新業態提供了緩沖帶。蜀宴賦的燈光升級項目,就通過“文創補貼”獲得了資金支持,讓原本需要半年的改造周期縮短到兩個月。“不是政府要我們做什么,而是我們想做的,剛好與城市發展方向同頻。”
03
從餐桌到城市的可能性
在蜀宴賦的后廚,有張特殊的時間表:菜品出鍋時間必須與舞臺燈光變化同步。比如宋代《御宴簪花》上演時,松鼠鱖魚要在“簪花”動作完成的3秒內端上桌,確保食客抬頭能看到舞者衣袖翻飛,低頭能聞到糖醋香氣。這種“多感官協同”的設計,正在重新定義餐飲的邊界。
楊孜把這種探索稱為“三維消費”:一維是食物本身的味道,二維是演出帶來的視覺沖擊,三維是文化引發的情感共鳴。“就像成都的蓋碗茶,茶是基礎,蓋碗是形式,而‘慢品’的生活態度才是內核。”他透露,正在籌備的3.0版本,計劃引入AR技術,讓食客通過手機鏡頭看到“虛擬食客”與歷史人物對飲,讓互動從“觀看”走向“參與”。
這種融合的思路,正在成都遍地開花。從武侯祠的“三國夜宴”到杜甫草堂的“詩意下午茶”,從金沙遺址的“古蜀味道”到錦江夜游的“船宴”,越來越多的文化場景正打破傳統邊界。數據顯示,2024年成都文商旅融合項目帶動消費超800億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楊孜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張成都地圖,上面用紅筆圈出了十幾個點。“這些都是未來可能的合作方,博物館、劇院、甚至火鍋店。”他暢想,或許有一天,食客在蜀宴賦看完《薛濤》舞,能拿著演出票去望江樓換一杯同款花茶;又或者,吃完川菜,能直接穿越到隔壁劇場看一場川劇變臉。這種“無縫銜接”的文化體驗,正是城市融合發展的終極形態。
夜幕降臨時,蜀宴賦的掌燈儀式準時開始。數百盞宮燈次第亮起,照亮食客們的笑臉,也照亮了成都的文化夜空。這場始于餐桌的實驗,早已超越了餐飲本身——它像一面鏡子,照見一座城市如何用創新激活傳統,又如何用包容成就未來。正如楊孜所說:“最好的文化表達,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展示,而是像火鍋一樣,把不同的食材融在一起,熬出獨有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