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沙/文
今年高考后,已經不是一個兩個學校失態了。
他們在公開譴責不報清華北大的高分考生。差別就是有的說的直白,有的是陰陽話。
都算是惱羞成怒。
從中也可以看出,與學校、老師堅決想讓他們報考北大不同,這些高分考生也堅決不報考北大清華,背后確定是多天的威逼利誘和所謂的曉之以情……
作為中間人的家長,看上去挺為難,但是,我能感覺,這恰恰是家長的態度。
應試教育下培養的學子,看上去成年了,只是生理上,其實心智遠遠不夠,他們對社會不了解,對職業不了解,對家族的資源也不了解。用一句俗話是,還不知道鍋是鐵打的。
如果是富裕家庭,自然是想報名什么報什么,比如不少富裕家庭的孩子就會學習看上去沒用的專業,比如藝術、哲學、歷史,但是,家庭一般的孩子,就要考慮就業。
入學時,北大護理也是北大,畢業時,北大護理還是護理。
說句不夸張的,如果沒有合適的選擇,勉強報名北大清華,那真的是為學校、為老師報名了。
現在的孩子,不會被學校和老師綁架。
親生父母,祖宗都沒法綁架他們多生育,你一個相處一年的老師有什么自信綁架他們選報學校?
考生如此選擇的背后主要是社會更清醒了,北大清華畢業,終歸要考慮就業。
幾十年前,可以不考慮專業,哪怕是中專,只要考上就是商品糧,現在,考上大學其實才是真正的開始。
當然,老師和學校除了私心,也是無奈,這背后牽涉當地對教育系統的KPI,這是政績的一種,每年考上多少清華北大是要放入匯報材料的重要位置。
至于多少考生近視、抑郁,有多少考生陪跑,不是他們考慮的。他們把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偏向這些孩子,也會覺得很正常。
一些學校把五六十個班級分為清北班、重點班、次重點班、普通班……,全縣盯著清北班,全校盯著重點班,老師又只盯著前幾名。站數量最多的普通班里,20名后的孩子,幾乎一開始就被放棄了。
指揮棒往哪指,作為螺絲釘的學校和老師,才會往哪揮。
現在處于新舊交替期,教育部門馬上會意識到自己落伍。
當然,越窮的地方才越看重考生幾個清華北大,而不是引進多少個北大。
經濟條件差和腐敗嚴重的地方,都是幫別人培養清華北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