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數據顯示,美國財政赤字預計將突破1.8萬億美元,國防預算、戰略物資儲備、軍工產能均達20年來新高。全球媒體關注,美國國內“四大戰爭預兆”已齊備。
美國媒體集體造勢
7月最新一期皮尤調查顯示,超過63%的美國受訪者認同“對華警惕”是當前輿論主流。CNN、FOX等大臺頭條不斷渲染“中國威脅”,社交平臺算法推送負面信息,網絡空間彌漫緊張氣息。美國政界頻繁高調表態,推動民意向對抗傾斜。
公共輿論的風向并非偶然。回望2003年,美伊戰爭前夕,美國同樣通過媒體狂轟濫炸“薩達姆威脅”,事實證明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根本子虛烏有。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成倍提升,情緒發酵更難控制。美國近期針對中國的撤僑、限制記者等行政操作,亦為“敵對氣氛”加碼。
歷史經驗反復驗證,戰爭前夕,制造外部敵人通常是政界和媒體的默契選擇。張召忠將軍多次警示,輿論操控的威力遠超坦克大炮。一旦民眾對戰爭產生“合理化”心理,決策層便有了足夠“民意授權”。
美國國防部7月例行通報顯示,上半年,美國及盟友在亞太、南海方向舉行聯合軍演次數較去年同期增長38%。航母編隊、核潛艇、戰略轟炸機輪流亮相,南海、東海、菲律賓海等敏感海域摩擦不斷。
2023年仁愛礁、2024年仙賓礁事件后,美菲多次舉行聯合行動。2月,美日聯合聲明稱將共同提升防務合作,直接指向“應對東亞不穩定因素”。地區安全局勢持續升溫。
美國軍演策略明顯轉向“威懾+實戰排練”組合。歷史上的地中海演習曾直接升級為對利比亞空襲。現實中,亞太軍演常常伴隨中美各類海上、空中摩擦。張召忠分析,頻繁軍演是危險信號,局勢失控風險與日俱增。
對外轉移矛盾愈演愈烈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最新報告警示,美國政府債務及赤字規模已達歷史極限。失業率持續波動,金融市場劇烈震蕩,投資者信心不足。通脹壓力、產業空心化、社會分裂等多重矛盾交織。
美國歷來擅長在經濟困境時期“對外轉移矛盾”。2008年金融危機后提出“亞太再平衡”,近期又在對華經濟、技術領域加碼“脫鉤”。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對俄發起制裁,盧布匯率暴跌,但美國自身并未從中獲益,反而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
張召忠指出,經濟困境常常催化冒險決策。內外壓力加劇,政界更傾向于“輸出矛盾”,通過強化對外敵意緩解內部危機。歷史循環一再上演,提醒各方警惕“經濟-軍事聯動”風險。
美國能源部、國防部聯合發布的上半年數據表明,當前戰略石油儲備、稀土、半導體、鋼鐵等93種關鍵物資儲存量均已達到三年標準。軍工企業訂單飽和,國防產能創歷史新高。新武器研發、基地建設投資步步加碼。
美國早在1979年就立法規定要實現三年物資儲備。歷史上,二戰前德國、蘇聯均通過大規模戰略囤積和軍備擴張為戰爭做準備。美方近期的大宗采購、技術封鎖、軍備升級,已引發全球戰略界持續關注。
張召忠反復強調,物資囤積是大戰前最直接的信號。家里糧草充足,心理自然不慌。美國對關鍵原材料和技術的未雨綢繆,實為長期沖突預案的組成部分。
德日美多國動員與現實對照
二戰前,德國通過輿論宣傳、民族主義、物資囤積、軍事擴張,成功動員全社會為閃擊戰準備。蘇聯準備不足,初期損失慘重。日本同樣利用輿論操控和民族主義為侵略制造“正義感”,結果釀成災難。
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以“武器”為幌子,實為石油利益。事實證明,輿論動員與戰略儲備往往相輔相成。網絡時代,信息傳播和心理動員方式更加多元,風險隱蔽性更強。
上半年,中美高層通過貿易、氣候、戰略安全等多領域持續對話。4月日內瓦會談討論關稅和制裁。5月中方在芬太尼等事務上表達合作誠意。6月特朗普公開表示與中國達成協議,恢復稀土供應,美國關稅僅小幅上調。
7月美軍太平洋司令公開肯定菲律賓在地區事務中的“抗壓能力”,側面反映中美在區域博弈中保持有限合作。1979年中美貿易額僅25億美元,2025年已達6883億美元,雙邊經濟高度互依。
多家國際智庫觀點認為,盡管存在“四大預兆”,但高層“防熱失控”機制尚未失效,經貿、科技、氣候等領域的協作空間依舊存在。誤判風險遠大于直接惡意,冷靜判斷才是大國關系穩定的關鍵。
7月,全球局勢進入新一輪不確定期。輿論操控、軍演密集、經濟動蕩、物資囤積——這“四大信號”在美國已全部浮現。歷史規律警示,戰爭風險上升,但并未成為唯一選項。
張召忠多次在公開節目中強調,理性溝通才是破局之鑰。古巴導彈危機時期,兩國在極度緊張下仍靠理性避免了災難。現代世界經貿、科技、產業鏈深度耦合,任何極端舉動都將帶來難以承受的后果。
張召忠的“預警鏡子”與現實啟示
作為長期海軍指揮官、軍事專家,張召忠用淺顯方式普及戰略思維,其“四大預兆”理論不僅基于歷史經驗,更貼合當前現實。美國在輿論、軍演、經濟、物資儲備四個維度的同步升級,已引發全球戰略界高度關注。
國際格局復雜多變,美中關系如走鋼絲,既有利益沖突也有合作需求。和平從不是自然狀態,而是多方理性博弈的產物。理性是剎車,沖動是油門,未來走向取決于誰更善于把握節奏。
世界大戰、局部沖突的起點往往相似,終點卻因理性或沖動而天差地別。張召忠“四大預兆”已在美國現實中映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悲觀宿命。高層溝通、經濟互依、歷史警示共同作用下,中美關系依然有回旋余地。
全球戰略博弈進入深水區,唯一確定的答案,是冷靜與理性的價值。誰能在危機中保持定力,誰才有資格主導未來。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24 06:40:西班牙媒體:美國“孤島心態”令全世界厭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