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群眾可能都有類似經歷:明明12345是一個“解民憂”的重要渠道,但是有時候卻成為另一個“造民怨”的領域:工單傳來傳去,不見問題解決;每次查詢都說正在處理,然后不了了之……
通過對全國12345熱線服務效能的深入調研,紀檢監察機關梳理出四類需重點整治的典型問題:
一、責任轉嫁現象
部分基層單位存在推諉扯皮傾向,通過將問題向上級或其他部門轉移來規避責任。典型案例顯示,某街道在處理違停投訴時,將責任推給交警部門,而交警又以需要城管協同為由拒絕處理,最終形成責任真空。
二、形式主義問題
個別單位為提升"辦結率"指標,采取機械式處理方式,僅在系統內標記"已解決"卻未開展實質性工作。投訴雖顯示辦結,但實際擾民現象持續存在,暴露出形式主義弊端。
三、回應模板化
針對群眾反復反映的違建、環境污染等問題,相關部門常以"已轉辦""處理中"等模板化語言回應,缺乏針對性解決方案,導致群眾信任度下降。
四、職責認知偏差
部分市民因不了解政府職能劃分,將超出服務范圍的事項訴諸熱線,如要求協助子女就業或調解鄰里噪音糾紛。此類非職責內訴求既增加熱線負荷,也易引發群眾誤解。
為有效破解熱線服務梗阻,紀檢監察機關近期推出五項創新舉措:
數據深度挖掘
多地紀檢系統調取熱線系統數據,對重復投訴超3次或滿意度低于基準值的工單開展交叉比對,精準定位問題單位及責任人實施問責。
協同監督機制
例如廣東省部分城市建立紀委與政務熱線的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定期通報機制,對久拖不決的疑難工單啟動紀委主動監督程序。
智能監測體系
例如江蘇省開發風險預警模型,為熱線工單設置動態評級系統。當監測到"虛假辦結""異常退單"等異常信號時,自動觸發紀委介入調查機制。
分層督導模式
部分地區構建"日常催辦-紀委督導-領導督辦"三級處置體系,對典型問題實施全流程跟蹤、節點反饋和整改驗收,確保工單處理形成完整閉環。
線索轉化機制
紀檢監察部門將12345熱線作為民情"傳感器",通過分析高頻投訴事項,倒查是否存在職能部門長期失職、干部懶政怠政甚至腐敗問題,將其納入問題線索來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