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請點擊欄目圖片
近期,香港《鏡報》記者專程采訪了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庭長何云。她全程參與了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的籌建工作,對于法庭的定位、創新與未來發展,何云庭長都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見解。現將全文刊發如下。
何云
HE YUN
上海國際商事法庭
庭長
三級高級法官
法學博士
今年,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迎來了建院三十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海國際商事法庭(SHICC)也剛剛走進了它不平凡的第一個年頭。設立上海國際商事法庭,是基于上海法院多年的涉外審判實踐積累與提升。正如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吳金水所言:“當前國際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制度、規則、法律之爭,要通過司法裁判規則輸出參與國際治理。”
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深度鏈接全球的樞紐平臺,承擔著建設“五個中心”、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在上海設立一個能夠與國際通行規則順暢銜接、提供高效便捷司法服務的國際商事法庭有著迫切的現實需求。
2025年2月13日,上海國際商事法庭首案宣判
2024年12月30日,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宣告成立。
2025年2月13日,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公開宣判了首起案件——一件涉及《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適用爭議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該案的判決為推進CISG在全球司法實踐中的統一適用貢獻了中國樣本。
何云介紹,國際商事法庭制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目前國外已經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專門設立了國際商事法庭,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設立了國際商事法庭,之后全國各地也陸續成立了地方國際商事法庭。上海國際商事法庭成立之初就思考如何在總結國內外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把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建設成為國際國內一流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構。
“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的最大優勢在于,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中心,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為涉外法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上海國際商事法庭所依托的中國特色法律制度,以充分保障中外當事人平等權益作為目標,可以全面整合、系統集成與涉外商事糾紛解決相關的各種資源,力求為中外當事人提供可預期、高效率、低成本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方案。”何云表示。
在采訪中,何云以近期審結的兩起依法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案件為例,向記者介紹了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的創新舉措。一起案件是申請承認與執行蒙古國仲裁裁決的案件。“中國于2023年加入《取消外國公文書認證要求的公約》,我們審查這個案件的時候發現蒙古國也是這個公約的簽署國,因此我們積極適用了這個公約的規定,簡化了公文書證的證明手續,并創新性地使用了法官遠程視頻認證的方式,同時運用電子送達等數字化手段推進案件審理進程,大幅節省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最終該案僅耗時39天即審結。”
2025年4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在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公開開庭
在另外一起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案件中,“我們在開庭時發現,申請人未提供一份合同的附件,申請人解釋稱該份附件內容長達兩三百頁,均為英文程序代碼內容,如果提供需要提交翻譯件,翻譯成本很高。我們當時就意識到,在涉外訴訟中,當事人往往非常關注翻譯的成本。上海國際商事法庭針對這個問題有一項新的舉措,如果雙方當事人均同意,證據可以不提交英文翻譯件,如果雙方當事人對英文版本有爭議,法庭來解決爭議;如沒有爭議,法庭就可以認可證據的真實性。在這起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對于我們提出的這個方案均表示同意,案件的審理效率也大大提高。這些審判機制上的創新,根本目的都是提升國際商事審判的效率以及專業性,讓中外當事人切實感受到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在解決國際商事糾紛方面的能力”。
“當前審判工作的一大難點,”何云坦言,“在于如何在準確理解和適用國際公約的同時,結合中國的法律原則和商業實踐,做出既符合國際標準又能被當事人接受的公正裁決。這需要法官具備扎實的法律功底、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處理復雜問題的智慧。”
香港作為老牌的亞太區爭議解決中心,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專業人才儲備,為滬港之間的涉外法治交流奠定了基礎。
上海, 作為中國涉外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上海法院一直活躍在國際商事糾紛解決的第一線,積累了豐富的涉外、涉港澳臺案件審判經驗,培養了一批熟悉國際規則、具備國際視野的審判人才,無疑為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的孕育和成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養分。
上海國際商事法庭舉行憲法宣誓活動
而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在審理復雜的國際商事案件,對法官的要求極高。何云表示,我們非常重視涉外法官的選拔和培養,建立了專門的遴選機制,并持續通過培訓、交流、參與國際交流等方式,提升審判團隊的法律素養、國際規則認知、外語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據記者了解,目前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組建了涉外公司糾紛、涉外合同糾紛、仲裁司法審查等三個專業化審判團隊。未來還將加快夯實審判隊伍建設,培養具有外語能力、精準適用法律能力、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涉外法官。國際商事案件在審理程序、事實認定、法律適用上對法官的審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發布中英文《規程(試行)》及《協議管轄示范條款》
何云說,成為“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是上海的長遠目標,也是上海國際商事法庭肩負的時代使命。然而,前路并非坦途。
“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鍵在于要進一步提升我們判決的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銜接更加順暢的國際商事審判庭體系和配套機制建設,在涉外案件辦理、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等方面形成更多首創性制度成果。同時,要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的法律人才匯聚上海,形成人才高地。”
她強調,如何在堅持中國司法主權的前提下,更靈活地適用國際慣例和規則,統籌國內法與國際法的適用關系,也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2024年1月29日《關于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的正式生效,極大地便利了兩地判決的互認,為滬港兩地深化司法交流合作打開了新的空間。
談到司法交流,她表示:“我們期待與香港業界的深層次交流,除了判決互認執行的進一步細化落實外,可以探索法官、律師、仲裁員等專業人才之間的互訪交流和聯合培訓項目。滬港兩地在國際商事糾紛解決領域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
何云還向記者表示,上海法院與香港的司法機構、高校一直保持著聯系與交流,但常態化、機制化的深度合作仍有待加強。
近期,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又審結了多起國際司法協助案件,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司法協作網絡,推動國際規則銜接與互信合作,為“一帶一路”跨境商事爭議解決提供了高效、專業的“上海方案”。
何云堅信,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的設立與有效運行,是上海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一環。一個可預期、高效率、專業化的國際商事司法體系,是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核心支撐。上海國際商事法庭正努力成為讓中外當事人都信得過、愿意選擇的糾紛解決平臺。
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的啟航,既是中國司法主動融入全球治理的宣言,也是上海從“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參與者”向“規則引領者”轉型的關鍵一步。其成功與否,不僅關乎上海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更將為中國參與制定數字貿易、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國際規則提供實踐樣本。結合香港的成熟經驗,我們應依托中國市場的規模優勢與制度創新空間,打造“普通法與大陸法兼容、效率與公平并重”的新型范式——這才是“上海方案”對全球法治文明的獨特貢獻。
來源:《鏡報》
值班編輯:卜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