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思縣人民法院在妙人民法庭通過“法官釋法+老法官調解”雙軌機制,成功化解一起9萬元熟人借貸糾紛。被告鄧某某當庭與原告楊某某達成調解協議,并承諾“盡快落實”,真正實現案結事了政通人和。
熟人借款引糾紛,證據爭議成焦點
2024年1月27日,鄧某某以工程資金周轉困難為由向楊某某借款9萬元,并立下借據承諾盡快償還。然而還款期限屆滿后,雖經楊某某多次催討,鄧某某始終以各種理由拖延,分文未還。無奈之下,楊某某訴至法院。7月22日庭審中,原被告雙方對借款用途、還款期限等事實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庭審過程中,承辦法官敏銳捕捉到雙方“熟人關系”這一突破口,認為案件具備調解基礎,遂啟動“調解優先”機制。
新老法官聯動,情理法交融促和解
為提升調解質效,法庭特邀資深退休法官原民事審判庭庭長李陽春“出山”協助。李陽春憑借30余年民事審判經驗,以“老大哥”身份拉近距離,從“朋友一場”到“誠信為本”,逐條釋明《民法典》借款合同條款。承辦法官則針對證據薄弱環節,現場指導原告補充轉賬記錄、微信聊天記錄等佐證,打消被告僥幸心理。
“你們當年一個敢借、一個真幫,現在別讓9萬塊毀了半輩子交情!”李陽春一句掏心窩的話,讓鄧某某當場哽咽。在“證據指引+情理疏導”雙重作用下,原、被告逐步回歸理性。楊某某考慮到實際情況,主動在債務金額上作出讓步,鄧某某亦認識到自身責任,承諾積極履行。最終,雙方摒棄前嫌,當庭達成由鄧某某償還楊某某6萬元,其余分期付清的一致意見,糾紛得以實質化解。
民間借貸糾紛看似簡單,卻往往牽涉人情與法理。在妙法庭通過耐心調解,既解決了矛盾,又修復了社會關系,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政通人和”。下一步,上思法院將繼續堅持“如我在訴”的理念,結合情理法相融的工作方法,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又貼心溫暖的司法服務,讓“楓橋經驗”在上思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來源:上思法院
編輯:黃舒婷
責編:吳凰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