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 受訪者供圖
尊追羅布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巴桑卓瑪 受訪者供圖
阿旺扎西 本報記者 呂九海攝
桑珠 鹿麗娟攝
雪曼 受訪者供圖
西藏林芝市波密縣玉許鄉(xiāng)林瓊村美景。 劉玉才攝(人民圖片)
重返受災村 建好新家園
■ 旦 增 鄉(xiāng)村振興專干
我今年29歲,是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定日縣長所鄉(xiāng)古榮村的鄉(xiāng)村振興專干。
今年1月7日,定日縣發(fā)生6.8級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其中,古榮村是這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村莊之一。強震發(fā)生的幾天前,我剛從村里離開。
我的家在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zhèn)。在古榮村工作的6年,我和父母妻子聚少離多。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又剛出生,糾結中,我在1月3日遞交了辭職信。歡送會上,脖子掛了上百條哈達。7日上午,我在家里帶娃,妻子突然對我說:“定日縣發(fā)生地震,古榮村受損嚴重!”我心里咯噔一下,許久才緩過神。臨別祝福就發(fā)生在前幾天呀!“我要回去”成為當時唯一的想法。
家人起初不理解。我告訴他們,古榮村是我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工作的地方,村民早已視我如親人。聽罷,父親囑咐一句“去吧,咱不做忘恩負義的事,注意安全”,并掏出3萬元,讓我購買救援物資。我又湊了10多萬元,帶著請戰(zhàn)書與物資趕回古榮村。
重返村里,來不及悲傷,我迅速投入救援、清理廢墟、搬運物資,以及入戶摸排、安撫群眾情緒等工作中。
我熟悉每家每戶的情況,村民們也認可我,災后恢復重建,正是需要人的時候。隨著工作的開展,我向領導請求撤回辭職信,決定繼續(xù)留在古榮村。
半年多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與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古榮村災后恢復重建有序推進。新房主體結構施工基本完成,進入裝修裝飾階段,村民們很快就能從板房搬進新房!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提供了一些就業(yè)崗位,不少村民也不用外出務工。日子正一天天好起來!
生活步入正軌,村民們開開心心。接下來的日子,我期待看到更多洋溢幸福的笑臉。我要與全村200名村民一起,把新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本報記者 史志鵬采訪整理)
吃上“文旅飯” 日子很紅火
■ 尊追羅布 民宿工作人員
這些天,附近格外熱鬧。原來,就在我工作的民宿旁,正在開辦一個現(xiàn)代藝術展,我也去湊了湊熱鬧。聽說,這個薩迦藝術空間站,是西藏第一個縣級當代藝術場館,就是為了給藝術家提供創(chuàng)作與交流的平臺,促進西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交融。
雖然不能完全看懂,但是我知道,這樣的活動搞得越多,我們民宿的生意一定越來越好。
我生活在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薩迦縣,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幾年,縣里不僅花大力氣推進薩迦古城保護,還根據(jù)本地特色建設了薩迦藝術空間站、乃倉酒店與古城平措康桑文化遺產(chǎn)民宿等一系列文旅項目。
由于是古城,我們每個工作人員需要兼任講解員,為住宿的客人講解薩迦的文化故事。鍛煉的時間長了,大致的脈絡都能給客人講明白。
我們民宿的特色是本地文化氛圍濃厚。在民宿內(nèi)部,巧妙融合了薩迦標志性的紅、白、藍三色及薩迦文化的符號,并以現(xiàn)代標準服務顧客,打造獨具特色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日喀則人,但長期在外地讀書。2019年大學畢業(yè)后,我面臨著很多職業(yè)選擇,特色文旅酒店行業(yè)進入了我的視野。那時候,日喀則已經(jīng)有了很多酒店和民宿,但是大多數(shù)都很傳統(tǒng),只滿足顧客的住宿需求。我先在拉薩的酒店試水,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新思路。
這幾年,業(yè)態(tài)變了。我漸漸明白,文旅行業(yè)不光要提供住宿,還要充分發(fā)掘其中的文化屬性。所以,當我們在薩迦的民宿開張后,我選擇回到家鄉(xiāng)。
誠懇地說,此前薩迦不是西藏旅游的熱門目的地,更多只是游客們的一個途經(jīng)地。但是隨著地方政府深入挖掘當?shù)匚幕瘍r值,更多過客有了“留一晚”的理由,我們文旅從業(yè)者也能從中獲益。現(xiàn)在的薩迦,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能聽到天南海北的口音,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吃上了“文旅飯”。投身旅游行業(yè),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本報記者 徐馭堯采訪整理)
修建家鄉(xiāng)“幸福路” “小白”成為“全面手”
■ 巴桑卓瑪 工程項目員工
在安徽合肥工業(yè)大學讀書時,我曾多次在西藏拉薩貢嘎國際機場乘坐飛機。然而,想不到,有朝一日我會成為一名建設者,為雪域高原溝通外界的這座“空中橋梁”的建設出一份力。
2023年9月,參與貢嘎機場改擴建工程建設的廣東華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發(fā)布招聘需求,招聘西藏本地戶籍的大學畢業(yè)生,我立即報了名。我家就在山南市貢嘎縣,從建筑工地回家只要半個小時車程。我還記得當時回家跟父母說有了新工作,大家都很高興。
貢嘎機場1966年投入運營,已經(jīng)建立起連接全國各地的航線網(wǎng)絡,早就深度融入了西藏群眾的生活。對我們來說,前往貢嘎機場的路是一條真正的“幸福路”。
近年來,隨著西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貢嘎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大幅增加。人多車多,給機場外部交通帶來很大壓力,入離港道路時常堵車,成為未來發(fā)展的一大“痛點”。我們參建的是貢嘎機場外部交通改造工程,旨在大幅改善機場通行條件,為貢嘎機場實現(xiàn)年旅客吞吐量550萬人次的目標奠定基礎,讓“幸福路”更通暢。
在項目上,辦公室工作繁雜瑣碎,很多任務我都是第一次接觸,比如第一次學習看建筑圖紙、第一次寫工作簡報、第一次使用建筑公司辦公軟件等等。我不斷地向同事們請教,大家對我很包容也很有耐心,一點點指導我完成工作。在項目部一年半,我已經(jīng)從一個“小白”成長為“全面手”,上傳下達、外部溝通、撰寫報告等業(yè)務都能勝任。
2018年,我出藏讀大學,這些年切實感受到高原交通設施日新月異的變化,公路的“筋骨”、鐵路的“脈絡”和民航的“羽翼”一起在“世界屋脊”上交織成網(wǎng),“人享其行,物暢其流”逐步實現(xiàn)。
機場改擴建工程完成后,我還會跟著公司奔赴其他項目。能夠為家鄉(xiāng)修“天路”,我很驕傲,也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致富路”“幸福路”,我將為了這個目標繼續(xù)努力。
(本報記者 程遠州采訪整理)
校園生活真快樂 每天都有新收獲
■ 阿旺扎西 小學生
我今年12歲,是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xiāng)小學五年級五班的一名學生?!霸鳌痹诓卣Z里是吉祥的意思。
每天早上8點,爸爸媽媽送我來上學,上下午各有4節(jié)課。我們要學語文、數(shù)學、藏文、英語、科學、道德與法治、體育等十幾門課程。
藏文老師上課很有意思,我們不按照課本的順序?qū)W,和老師溝通后,老師會先給我們講感興趣的課程;有的課文對話比較多,老師會和我們扮演不同的人物把課文“演”出來。這樣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藏文。
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教室里配備了電子黑板,無論是老師板書還是我們上去答題都很方便。我對電腦和人工智能也很感興趣,每周都去機房里上信息課?,F(xiàn)在我已經(jīng)可以用鍵盤流暢地打出漢字了,正在學習怎么用藏文打字。今年春晚,我在電視上還看到機器人和機器狗,感覺特別神奇!
每日的午餐和晚餐在學校吃,每頓飯都有三葷一素,吃不飽的話還可以去加餐區(qū)再盛一碗。學校的食堂飯菜很豐盛,我尤其喜歡玉米燉排骨和雞腿!有些同學家離學校有三四十公里遠,不太方便,學校會給他們提供宿舍住,每天有三頓飯和一次夜宵。
每周三下午是我最快樂的時間,學校組織了足球、籃球、羽毛球等很多興趣社團,有相應的老師來教。我喜歡打籃球,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在籃球館或者室外的場地上一起活動,非常熱鬧。
馬上我就要上六年級了,要面臨考初中?,F(xiàn)在我的學習成績不錯,希望能考進“內(nèi)地西藏班”。我的哥哥在湖南讀大二,我也想去內(nèi)地讀大學。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導游,去全國各地看美麗的風景,接觸不同的人,增長見識。
最后,我想和全國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們說,祝你們學業(yè)有成,平安健康,萬事如意。扎西德勒!
(本報記者 呂九海采訪整理)
傳承非遺技藝 推廣“彭崗陶器”
■ 桑 珠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我來自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尼木縣帕古鄉(xiāng)彭崗村,今年40歲,和彭崗陶器手藝結緣27年。去年6月,我獲得了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尼木縣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這是對我個人的認可,更是對我們彭崗村世代相傳的陶器制作技藝的肯定。
在我們藏族人眼里,泥土是大自然的饋贈。彭崗的陶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從有記憶時起,家里的陶罐就是生活離不開的伙伴。媽媽用它存牛奶、裝青稞酒、盛酥油茶。我們彭崗特有的黏土做出來的陶器,存東西不易變味,鄉(xiāng)親們都愛用。彭崗陶器看著樸素,工序卻極其繁復,取土、運輸、粉碎、塑型、曬干、上水、燒制、成型、上漆(釉),整整9道!
光是取土,就大有學問。
剛開始學習這門技藝,我就跟著舅舅爬上村旁海拔4000多米的山頂。只有那里,才有我們需要的優(yōu)質(zhì)黏土。舅舅告訴我:“桑珠,這黏土啊,是陶器的命根子。山頂?shù)耐磷罴毮仯ば宰?,像揉好的面團一樣柔韌,可塑性最強。”我從取土開始,一點一點地學習。慢慢地,泥土在我手里聽話了,碗、罐、壺……這些實用又好看的陶器雛形,逐漸在我手中誕生。
隨著手藝精進,找上門的客戶也多了起來。高興的是,由于相關部門的關心與重視,彭崗陶器正迎來新的生機。我的想法很實在: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我想在村里教些愿意學的年輕人,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就業(yè)。我想創(chuàng)辦一個合作社,把大家組織起來。這樣既能拓寬鄉(xiāng)親們的就業(yè)路子,壯大村集體經(jīng)濟,又能整合力量,打響“彭崗陶器”這一品牌。
彭崗陶器不只是我們藏族文化的“活化石”,更能成為我們村子發(fā)展的新動力。我會繼續(xù)用雙手讓這古老的技藝煥發(fā)新的光彩,把高原的文化薪火,一代代傳下去。
(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采訪整理)
扎根雪域高原 守護百姓健康
■ 雪 曼 醫(yī)生
我是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比如縣人民醫(yī)院的第一位女麻醉醫(yī)生。從一名普通內(nèi)科醫(yī)生到掌握麻醉技術,始于浙江寧波援藏醫(yī)生張磊手把手地帶教,也離不開我對家鄉(xiāng)醫(yī)療事業(yè)的責任與熱愛。
去年3月,第十批寧波援藏醫(yī)療隊抵達比如縣人民醫(yī)院時,麻醉科人員嚴重短缺,寧波李惠利醫(yī)療中心的張磊成了比如縣唯一的麻醉醫(yī)生。他24小時待命,深夜被緊急召回手術室是常態(tài)。
來自寧波的醫(yī)療專家組團在比如縣開展了那曲規(guī)模最大的關節(jié)置換手術,平均每天開展4臺手術,雙休日也不例外。面對激增的手術量,我主動申請當麻醉醫(yī)生助手,由張磊醫(yī)生手把手教我。
從內(nèi)科到麻醉科,零基礎的我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張磊醫(yī)生為我量身定制學習計劃:術前,他細致講解麻醉原理和患者個體情況;術中,他教我調(diào)整藥物劑量,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遇到問題,及時引導我獨立思考;術后,他帶著我復盤,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從最初的緊張生疏,到后來的熟練配合,我在實踐中成長,逐漸成為一名合格的麻醉醫(yī)生。
還記得去年9月的一個深夜,一位孕婦因難產(chǎn)急需剖腹產(chǎn)。接到電話后,我飛快地趕往人民醫(yī)院。張磊醫(yī)生站在一旁,鼓勵我獨立開展作業(yè)。他堅定地對我說:“別怕,我在,按流程來?!彼脑捜缤岸êI襻槨保屛依潇o下來。最終,我成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例獨立麻醉手術。當新生兒響亮的啼哭聲傳來,我自豪極了。
隨后,我前往拉薩繼續(xù)深造。如今,我已獨立完成100多臺麻醉手術。作為藏族女麻醉醫(yī)生,我熟悉家鄉(xiāng)的語言和習俗,用藏語向患者解釋麻醉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每當看到術后患者露出的笑容,我都無比欣慰。
感謝援藏醫(yī)生,傳授我技術,讓我實現(xiàn)了成長,更好為家鄉(xiāng)作貢獻。未來,我將繼續(xù)扎根雪域高原,守護家鄉(xiāng)百姓的健康。
(本報記者 劉軍國采訪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