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浪起,撲面穗生香。眼下,白城市農科院鹽堿地改良試驗示范基地,迎來了燕麥豐收季。
收割現場,幾臺無人駕駛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在麥田里來回穿梭,借助北斗導航系統和多組智能傳感器,精準控制收割深度和速度,在提高作業效率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糧食損耗,確保燕麥顆粒歸倉。
“今年基地種植的‘白燕2號’燕麥品種具有良好的耐鹽堿特性,從種到收雨水充足、光熱匹配,燕麥籽粒飽滿,好于往年,每公頃產量可達3000斤左右?!卑壮鞘修r科院副院長王春龍說。
燕麥自古享有“食療兼備”的美譽,而白城燕麥是我國第一個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燕麥產品,已成為享譽國內的知名品牌。
白城市位于北緯45度地區,地處松嫩平原與科爾沁草原交匯地帶。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區位條件、晝夜溫差明顯的生態條件、污染程度低的自然條件和充足的地下水資源條件,為白城燕麥優質原料生產提供了有利的區域發展優勢。同時,白城及周邊地區沙化、堿化耕地多,退化草場面積大,適宜燕麥種植推廣的空間較大,為燕麥優良新品種推廣及燕麥優質原料基地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白城燕麥產業的騰飛離不開科技賦能。白城市農科院從1998年開始從事燕麥育種研究,與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挪威、瑞典、芬蘭等10多個國家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關系,在燕麥品種資源及先進農業技術引進吸收再創新上開展了二十余年卓有成效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
多年來,在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白城市農科院榮譽院長任長忠的帶領下,先后組建了由國內17個省市區38家科研和教學單位燕麥蕎麥研究專家與生產企業專家組成的燕麥蕎麥創新團隊,實現了燕麥蕎麥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集成、產業加工提升、成果轉化應用、國際合作聯動、產業發展提升,全面提升了燕麥科研創新能力,為白城市燕麥蕎麥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目前,白城市農科院選育出燕麥新品種32個,選育的“白燕2號”在河北、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17個省區大面積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在80萬畝以上;在白城地區創建了極早熟燕麥兩季雙熟高效種植模式,破解了北緯45度區域燕麥不能一年兩熟難題,為鹽堿化土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這塊地當年是重度鹽堿地,我們從2007年開始種植燕麥,經過多年連續種植已經改良成一塊很好的農田了,土壤pH值已從10降至8左右,生物修復改良效果明顯?!比伍L忠說,今年白城及周邊地區種植“白燕系列”燕麥品種達12萬畝,燕麥收獲后,可開展油菜復種工作,油菜“浪漫花?!痹跒楫數貛碓丛床粩?“美麗經濟”的同時,也推動了種植業結構調整。
從單一的燕麥籽粒生產到探索燕麥多元化種植,白城燕麥不僅撬動起鄉村振興大文章,更解鎖了農民增收致富新密碼,在吉林西部演繹著金色傳奇。
來源:彩練新聞
作者:王偉
責編:金馨鑫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