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3日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劉世榮院士團隊發布了“氣候智慧型適應性造林”新范式,構建起氣候—樹種—立地精準匹配體系,為我國新一輪國土綠化與碳中和協同目標提供了科學支撐和空間布局依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期刊《科學通報》。
“我國造林事業正加快從‘能種、快種’向‘種得準、種得穩’轉型。”劉世榮指出,面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樹種與氣候適宜性變化不確定性,研究團隊綜合利用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遙感觀測與多情景氣候模擬,系統評估了主要造林樹種在未來不同氣候情景下的適生區域動態變化,提出了“優選樹種—優選地塊—優化輪伐期”的空間配置策略。
研究預測,到2060年,部分主要造林樹種的適生區域將因氣候變化縮減12.1%至42.9%。若缺乏因地制宜的樹種配置策略,可能導致土地資源低效利用,甚至引發生態系統退化風險。為此,團隊識別出氣候變化背景下全國4320萬公頃優先造林的適宜區域,提出多樹種科學配置的優化方案,并提出可合理布局約460億株適應性強的優勢樹種,預計可新增38.2億噸碳儲量。(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張美男)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