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一角
上世紀90年代末,解放碑附近的孩子們放學后總愛擠在臨江門公交站旁的舊書攤上。站著翻書、淘書的場景,成了老重慶獨特的風景。如今,這家名為“臨江門舊書店”的小店被游客曬上網絡,喚醒了無數“80后”“90后”的記憶。多年后,這家書攤竟然還在?
油紙鋪地 是創業的起點
近日,重慶晚報記者花了些功夫,才在渝中區臨江門公交站旁,找到了這家小店。
老板趙兵,長壽人,今年47歲。大熱天,他剪了一個平頭,坐在黃葛樹下的老藤椅上,手里拿著一把大蒲扇。
▲書店在通往解放碑方向的過道上
“書店開了27年了吧!”從長壽來渝打工的趙兵,第一份工作還是洗碗工。后來,他察覺到了售賣舊書的商機,才有了擺地攤賣書的故事。最初,趙兵在紅旗河溝擺地攤賣書,油紙一鋪就是創業起點。機緣巧合下,他來到臨江門扎根,從地攤發展到兩層四間的書店,雖裝修樸素,但近三十年的堅守,讓他在社交平臺“出圈”。
多年不漲價 等著老朋友
“80后”讀者暢小雪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多年前,他家的舊書最貴的就10元,有的講講價還能便宜一些。回頭客都知道,這里賣的都是正版書,文史類、青春文學類、兒童讀物類、世界名著類等等,不少熱門的書籍都能在這里淘到。
▲外地游客偶爾也會停下腳步選書
“《平凡的世界》《射雕英雄傳》《雨季不再來》《海子的詩》都是店里的熱銷書。現在不一樣咯!我還收了一些老唱片、老字畫、老玩意兒。收書一般5元一本,賣書多為10元左右。老朋友們放心,哪怕房租漲價,舊書的賣價也和以前一樣。并且,外地游客來買書,和本地客人也是一個價。”趙兵扇了扇大蒲扇說,他收書的門道也多了——有愛書人“托付”藏書,有老客戶成了供貨人,甚至有人做起了副業,在趙兵這里當起了“收書人”。
一家舊書店 撐起一家人
這家隨性的書店上午9點開門,天熱時趙兵會午休,傍晚再開,有時營業到凌晨。
▲一個舊書店,撐起了一家人
“一家舊書店,撐起了我們一家人。”趙兵說,妻子是在書攤結識的,夫妻倆疲于生計吵架時,多虧老顧客勸解。
多年來,一家人相互扶持,交替看店。如今,趙兵大兒子外出工作,便將看店的接力棒交給妹妹。趙兵的女兒讀高中,一放假就來幫忙。趙兵的老父親則在書店下的公路旁,經營了一家小賣部。
“現在的生意確實不如從前,人們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看電子書、看世界。有人提議和我線上合作,我沒同意。線上看不到書的質感,也少了和人聊天的樂趣。我還是守著店,心里踏實!非常感謝我的新老顧客,是你們宣傳小店,喜歡小店,我才有了繼續經營下去的動力。”趙兵說,守著這些舊書、這家店兒,也就守住了愛書的人們。
“你看,若不是我還在這守著,《重慶晚報》怎么會來報道我呢?老讀者們怎么知道我還在呢?”趙兵認為,這便是舊書店與顧客之間的奇妙緣分。
老讀者
“這個城市需要這么一家小店”
@蔣昆樂:10年前,我曾在重慶大學讀書,畢業后在北京定居。今年夏天我帶著孩子回重慶見老朋友。在逛魁星樓的時候,很意外地見到了我的另一個老朋友——臨江門舊書店。
@肖杉:我父親是一名老醫生,退休后老在這家店里買字畫、買舊書看。去世前,父親希望我們把他積攢多年的書送給趙兵老板,希望將書賣給有需要的人。
@楊畹:我來重慶4次,3次都把包里的書放在這家舊書店。我在書里留了祝福明信片,希望更多人喜歡上閱讀。
@李碩:上世紀90年代末,我時常帶著上幼兒園的妹妹來這里買娃娃書。如今,妹妹嫁了人,生了二胎,我也搬出了渝中區。沒想到,這家店還在原地,這個城市需要這么一家小店傳遞溫度和溫情。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李瑯實習生 李曉蕊 攝影報道
編輯:戴林
校審:羅再芳
總值班:周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