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地租暗局"警示:基層治理豈能如此漠視農民權益】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鎮,這個以白酒聞名的小鎮,近日因一起“以租代征”事件被推上風口浪尖。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當地農民的土地被長期違規占用,地租被拖欠,而面對問題,相關部門的應對卻令人心寒。在這片飄著酒香的土地上,為何會出現如此損害農民權益的事件?
事件的核心在于當地長期存在的“以租代征”潛規則。企業通過村委會與農民簽訂長期租賃協議,以每年1500元/畝的微薄租金占用農地,既規避了正規征地程序,又省去了應有的補償責任。更令人震驚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園的土地早在2019年就被違規出讓,而世代耕作的農民卻毫不知情。當法律專家明確指出此舉違法時,相關部門的集體沉默,無疑是對法治的漠視。
面對媒體曝光,當地政府的應對方式更令人失望。自然資源部門面對記者追問“玩消失”,鎮政府官員以“不清楚”搪塞,這種敷衍態度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進一步損害了政府公信力。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地2023年年鑒還宣稱"基本解決民營酒企用地遺留問題",而現實卻是農民仍在為被拖欠的地租四處奔走。
事實上,亳州市“以租代征”的亂象,撕開了基層治理的一道傷口。一邊是企業違規占用農地建廠,一邊是農民被拖欠地租無處討要,當地政府面對問題卻敷衍塞責。這起事件不僅關乎幾個村莊的土地糾紛,更折射出當下基層治理中值得警惕的傾向。
“白酒飄香的亳州,為何讓農民守著土地流淚?”筆者認為,這起事件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值得反思。首先,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將GDP增長置于農民權益之上,形成了“重發展輕民生”的扭曲政績觀。其次,基層治理中責任虛化、推諉扯皮的現象依然存在,面對問題不是積極解決而是消極應付。最后,對輿論監督的抵觸心理,反映出某些官員仍然缺乏接受監督的自覺。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當地拿出誠意和行動。當務之急是清償拖欠農民的租金,啟動土地確權工作,讓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同時要徹查土地違規出讓背后的責任,給群眾一個明白交代。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公開透明的溝通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亳州市的這起事件警示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換取所謂的發展。只有真正把農民權益放在心上,基層治理才能行穩致遠,鄉村振興才有堅實根基。(資深媒體人柯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