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新車登記6月內不能轉賣,某些車企的銷量估計要腰斬了!
你們知道嗎? 最近汽車圈被一條消息炸翻了天:新車登記半年內不得轉賣!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監管的刀子是真砍下來了。 最勁爆的是,業內風聲直指,某些玩“左手倒右手”刷數據的車企,這次怕是要被逼到懸崖邊,銷量腰斬不再是玩笑話!
這條政策的核心清清楚楚寫著:只要新車上了牌,六個月內就別想再賣掉,管你是想賣給個人還是出口海外。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草案里白紙黑字定下了規矩,目的就是要堵死那些把新車變“零公里二手車”的套路。 2025年7月這股監管風刮出來,整個汽車產業鏈就像被雷劈了一樣。
說到“零公里二手車”,這玩意兒在圈內根本不是秘密。 去二手車市場溜一圈,準能碰見一批外表嶄新、里程表幾乎貼著零的新車,明晃晃掛著“二手”的標簽賣。 內行人一看就懂,這套操作背后全是算計。 部分車商聯合車企鉆政策空子:先把新車登記上牌,轉身就包裝成“二手車”賣出去,有的還漂洋過海去了國外市場。
車商為啥敢這么玩?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避稅。 比如一輛30萬的新車,正常出口可能得交近5萬的稅。 可一旦變成“二手車”,關稅能省下一大筆,算下來利潤能多出20%。 而對車企來說,這套魔術就更重要了,倉庫里壓著賣不動的車,用這法子就能快速變成“已售出”的漂亮數據。 車廠左手賣給關聯經銷商,右手經銷商掛牌轉賣,賬面上銷量噌噌漲,資金也能瞬間回籠。
可這套把戲玩得越溜,普通消費者就遭殃越重。 最近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出了份報告,點出一個扎心的事實:新能源車市場里居然有兩成所謂的“二手車”,其實是掛著零里程的新車! 不少買家貪便宜買了這種車,以為撿到大便宜,誰知栽進了大坑! 是新能源車,核心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保修條款死死卡住一句話:只保首任車主。 你買到這種車,等于花幾十萬買了個沒任何保障的裸奔車。
最慘的是電池出問題。 一位廣州車主去年低價買了臺標注“幾乎全新”的某品牌電動二手車,開了不到三個月電池就報廢了。 找品牌方? 回復冰冷:“非首任車主,不保修! ”自己掏腰包換電池? 報價18萬! 可這車買的時候才花了15萬! 車主氣得在網上咆哮:“這哪是撿便宜,這是踩雷啊! ”
這套“假轉銷真刷量”的把戲玩多了,終于把監管給逼出手了。 這次直接掐住七寸,半年時間,看你怎么轉? 某合資品牌區域銷售總監私下承認:“我們內部緊急叫停了好幾家‘沖量王’經銷商的排單,6月出貨量直接掉了四成。 按這個政策玩下去,下半年全品牌銷量起碼砍掉30%以上! ”而幾個長期靠經銷商“自我消化”過日子的二線自主品牌更慘,業內估算,政策一旦落地,他們的真實銷量可能遭遇50%的斷崖式下跌!
壓力不只是砸向車企,二手車商的日子瞬間難熬了。 廣州某大型二手車連鎖老板愁得直撓頭:“以前新車收進來兩三個月肯定能轉手,資金跑得飛快。 現在壓半年? 光一臺二十幾萬的代步車,資金成本就得搭進去小一萬! 我這鋪子里上百臺車的周轉資金被硬生生凍住了。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300家車商的快速摸底更嚇人:四成車商明確表示,資金壓力暴漲,生意可能撐不住要縮規模甚至關門。
政策一出,網友的評論區熱鬧得像過年。 熱門跟帖一片叫好:“早該下狠手管了! 這幫人鉆空子坑了多少小白車主? ”“車企刷數據刷得飛起,真實實力有幾斤幾兩? 現在終于得拿真本事出來拼了! ”一位網友一針見血:“讓那些玩數字魔術的,統統滾蛋! ”
監管這邊不只是揮拳,也同時鋪路搭橋。 行業組織正在快馬加鞭建立“數字身份證”。 出口的每一臺二手車,從生產線下來的那一刻起,全流程痕跡(哪家廠出的、什么時候注冊的、經過幾次交易)都得上“鏈”,誰都別想再涂改身份。 主流車企也沒閑著。 比亞迪內部通告流出,直接點名了華東兩家違規操作的經銷商,重罰、斷供資源! 長城汽車則強化了對代理網絡的突擊審查。 這架勢明擺著告訴大家:以前那套不靈的,以后誰也別想玩花樣。
消費者也不是旁觀者,這場整頓直接影響到了買車決策。 汽車論壇上能看到變化:“現在去二手市場,第一句就問‘這車在誰名下,買來多久了? 原始購車票據拿出來看看! ’”“銷售顧問再吹‘準新車’,我扭頭就走,只敢看官方認證的二手車了。 ”
車企們被迫緊急調頭。 某新能源品牌區域負責人直言不諱:“銷量指標壓力還在? 辦法得變了! 以前使勁給經銷商壓庫催他們‘內部消化’,現在全停。 只能逼著自己和團隊多跑店、多磨銷售基本功,把產品真本事拿出來跟別人拼刺刀。 ”銷售重心從比拼誰家報表好看,開始挪向實打實的續航里程、充電速度和智能化體驗的較量。 經銷商也在重新摸索生存之道:以前大把的精力花在怎么快速“倒騰”車子上,現在,維修技術、服務態度、客戶維系這些基本功,反而成了活命的本錢。
這場由新車轉售禁令點燃的風暴,正在硬生生撕開車企和經銷商“皇帝的新裝”。 當數據的水分被無情擠干,當新車的身份不能再隨意變幻,中國汽車市場經歷的是一場殘酷又必須的“脫水”手術。 誰能在這半年緩沖期里踩實腳步站穩,誰又會被虛高的泡沫拖入深淵? 消費者和市場的眼睛,此刻瞪得比任何時候都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