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汗=排濕嗎?
很多人分不清排汗與排濕的區別,誤以為所有排汗都是在排濕。
殊不知在伏天里,通過有的排汗方式排濕,不僅傷了津液身體越來越虛,還沒達到祛濕效果。
如何判斷自己是排汗還是排濕?
正常的排汗是身體代謝的一種方式,是小顆、無臭無味、容易干且清爽的。但如果是排濕,汗液會有三種“異常”表現,這種表現通常在曬背后更為明顯(建議結合曬背來做,通過吸太陽的陽氣,為己所用,能更有力排水濕)。
汗液的這些表現
可能是身體在排濕
01涼汗
涼汗,是身體試圖通過排汗,驅散多余濕寒的一種現象,主要是濕寒內盛所致。
除涼汗外,這類人還會伴有伴隨著舌苔發白,面色蒼白,身體怕冷,食欲下降等情況。
出涼汗的情況,多與脾的運化功能受損,寒濕無法排出體外有關。這一情況會使體內寒濕過剩,無力排出多余寒濕。因此,就會出現排涼汗的現象。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涼汗,都代表排濕,有些情況還預示疾病)
02 黏糊糊的汗
黏汗,則是身體通過排汗,排濕化濁的一種現象,多與體內脾虛濕盛形成痰濁有關。
主要特征為汗液黏膩如油,甚至發黃。還伴有頭重如裹、身體困重、食欲不佳、腹部脹滿、大便黏膩等特點。
出黏汗的人,同樣與脾胃功能受損有關。由于脾的運化功能減弱,水濕無法正常代謝,就會在體內堆積,形成濕濁。當汗液排出時,就會表現出油膩渾濁。
03 有異味的汗
有異味的汗,是身體通過排汗,排濕解熱的一種現象,是身體濕濁郁久化熱的主要表現。
除排汗有異味,還會伴有皮膚油膩、口臭、大便不暢等情況。
有異味的汗,易發于濕熱體質人群。《溫病條辨》中提到:“濕邪久羈,必從熱化。”當濕氣長期滯留體內,與熱相合,便會形成濕熱。
濕熱熏蒸,汗液排出時就會帶有異(餿臭)味。而身體想要維持平衡,就會通過排汗的方式帶出體內多余的“垃圾”。
參考文獻:
[1]周穎. "出汗是最佳的排毒方式." 金秋 6(2021):1.
[2]孫波. "愛出汗就是"虛"?還可能是"濕"和"熱"." (2022).
[3]肖青娥. "總是出臭汗,多因體內有濕熱." (20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