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阿拉爾監獄民警的攙扶下,年過七旬的肖老太緊握著一面寫有“救人于命懸一線,愛民如大海情深”的錦旗,走進了監獄接待室。
當見到佳木斯監獄外派民警楊德原的那一刻,老人激動地握住他的雙手說道:“終于讓我找到你們了!你們是我們家的救命恩人!要不是你們出手相救,我家老頭子那天可能就沒命了!”
這感人的一幕,要從端午節那天說起。
“救”在一瞬間
5月31日清晨,正值休息的楊德原和劉嘉程前往阿拉爾市中心農貿市場采購端午食材。剛走到市場東門,一陣急促、尖銳的呼救聲打破了市場的平靜。“老頭子!你怎么了?吐出來,快吐出來!有沒有人能幫忙?救命啊!救命!”老人一邊拍著老伴的后背,一邊大聲喊道。
二人循聲跑去,撥開圍觀的人群,只見一位老人身體前傾,面色發紫,雙手緊緊扼住自己的脖頸,幾乎無法站立。身旁的老伴急得直掉眼淚,周圍人群雖多,卻一時無人敢上前施救。
危急時刻,二人果斷判定老人應為氣道梗阻。去醫院已然來不及,時間越久越危險。利用以往在單位所學的急救技能,二人迅速配合開展施救,以“海姆立克急救法”環抱老人腰部,雙手握拳頂住其腹部,用力向上沖擊,“一下、兩下、三下……”
隨著‘噗’的一聲,一塊拇指大小的肉塊被咳出,老人終于恢復了正常呼吸,臉色逐漸好轉。待巡邏民警趕到后,他們便悄悄離開了現場。
老人苦尋救命恩人
獲救的老兩口心中始終惦記著救命恩人,他們連續多日在市場打聽,憑借模糊的記憶向巡邏民警描述了救命恩人的衣著和體貌特征。經過多方輾轉,線索最終指向了阿拉爾監獄。當楊德原來到單位接待室,肖老太一眼就認出了他:“對!是他!一個多月了,我們終于找到你們了!”
“因為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所以二老來給我送錦旗的時候,確實很意外,但是也很高興很緊張。”楊警官向記者表示,“事后同事和好朋友聊起來,都覺得我倆有點魯莽。最起碼得有一個人在旁邊錄一下視頻,萬一出現了別的問題怎么辦?”的確,近些年關于見義勇為爭議頗多,楊警官坦言:“這種顧慮我確實也有一點,像我們沒經歷這個事的時候,都知道應該錄像取證什么的。但到了那個時候根本沒時間想這些東西,情況太緊急了。圍觀群眾都不敢上,那我們就是這樣的身份,在做這一行之前就想過會有這種情況了。”
兒時夢想照進現實
晚上7時40分的阿拉爾市氣溫仍然高達36度,窗外艷陽高照,是和故鄉佳木斯完全不同的風景。
楊德原2007年從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畢業,今年40歲。父母都是警察的他,在這一領域已經工作將近20年。談起當初為什么決定做警察,他說:“父母都是警察,從小就耳濡目染,所以自己也有這方面的一個理想。”另一位劉嘉程警官2023年進入監獄系統做監獄警察,作為00后,他年輕活潑卻不失沉穩。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做警察,他說:“從小我就很崇拜人民警察,最開始只是覺得這身衣服漂亮有氣質,現在感覺到這身衣服的責任了。”
兩位警官盡管年齡閱歷各有不同,但在很多問題上,他們的回答卻十分相似。
“我覺得有些身份是要有使命感和信念感的,像咱們現在這個社會,多一些溫暖在里邊,不是才能越來越好嘛。”(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世光 實習生 杜可心)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