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新燃岳火山噴發灰柱高達5000米,引發熱議。
火山噴發究竟會產生什么?這其中又有哪些地質學知識呢?
Part 01.
火山的碎屑物質
火山噴發會產生各種碎屑物質,我們把這些物質統稱為火山碎屑物。按照火山碎屑物的顆粒大小,可以分為火山彈、火山塊、火山礫及火山灰。
火山彈是火山噴發時,火山口附近熾熱的熔漿團被拋向空中,在空中旋轉并發生不同程度的冷卻或固結而成,平均直徑大于64毫米,最大可達6米以上。
火山塊的粒徑一般也大于64毫米,與火山彈相當,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形態和成分:火山塊自噴發到著地都是固態的巖石碎塊,形態一般呈次棱角狀至棱角狀,有時也呈圓狀或次圓狀;火山塊的成分更復雜,主要是火山通道附近早先形成的同源火山巖或次火山巖的碎塊,有時還有外源的基地巖石碎塊。
火山礫的粒徑介于2~64毫米,巖漿噴發時若是液態,則是新生的火山碎屑物;若是固態,則既有可能是同源的火山碎屑物,也有可能是外來的碎屑物。
火山灰的粒徑小于2毫米,依碎屑物粒徑大小,可進一步劃分為粗火山灰、細火山灰和火山塵3種,其間的界線分別是1/4毫米和1/16毫米?;鹕交业挠绊懛秶浅4螅粌H會損害人體呼吸道,還會嚴重危害到周邊地區的環境和經濟。
巖漿的黏度主要由其中的二氧化硅含量決定,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黏性越大,流動性也就越差
Part 02.
火山灰是如何產生的
火山的噴發方式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巖漿性質(溫度、黏度、密度等)、地下巖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這些因素會使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很大差別。
巖漿能夠流動,具有流體的性質,而巖漿的流動能力主要受自身的黏度制約,因此巖漿的黏度與火山的噴發方式以及火山碎屑物的類型都有很大關系。在地下壓力較大時,氣體被壓縮在巖漿中。當巖漿逐漸靠近地表,壓力隨之減小,這些氣體就會逐漸形成氣泡逃逸出來。如果巖漿的黏性比較高,氣體無法釋放,最終會把巖漿崩碎,從火山口爆炸。此時,大塊巖漿炸飛出來,形成火山彈,細小的碎渣即為火山灰。即便是同一個火山,不同時期的噴發方式也不同。
延伸閱讀火山噴發的方式
裂隙式噴發:巖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裂隙)或斷裂群上升,噴出地表,從中涌出大量的熔巖,巖漿的黏性較低。日本的富士山曾多次發生過這種噴發。
中心式噴發:巖漿沿頸狀管道的一種噴發。噴發通道在平面上呈點狀,又稱點式噴發。其特點是噴發后會形成火山錐(火山噴出物在噴出口周圍堆積而形成的山丘)。
責任編輯|趙青云 葛悅涵(實習)
運營編輯|趙青云
質量審核 | 王維嘉 李雅欣
圖文來源 |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火山碎屑物中的地質學》,撰文 / 董漢文(中國地質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原文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