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賈躍亭的Faraday Future(FF)在北美發布新車型FX Super One,引發廣泛關注,大家一度認為FF抄襲了長城高山的設計,但從更新的消息來看,其實是長城與FF的合作,通過進口零部件,在美國Hanford工廠組裝,最終貼上FF的品牌Logo。這種模式被業內稱為OEM翻牌,本質是將成熟車型通過零部件進口、海外組裝進行售賣。那么,這種合作到底意味著什么?PPT造車的代表真的能成功嗎?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合作的優勢與阻礙
對于長城而言,整車出口美國不僅關稅高昂,而且在安全法規、排放標準上存在適配難度。如果將車輛拆分為CKD(Complete Knock Down)或SKD(Semi Knock Down)形式出口,通過美國本地工廠完成組裝,可以有效規避整車進口的高額關稅。
對FF來說,這意味著可以以相對低成本獲得一款成熟平臺,并借助本地生產的身份,降低政策和稅收風險。長城魏牌高山9是成熟的MPV產品,直接換標可以讓FF在短時間內擁有一款可交付車型,避免從零開發。這對于資金鏈緊張、品牌信任度低的FF而言,是一條新路線。
FF在北美市場一直打著科技豪華、智能出行的旗號,但長期缺乏實際量產產品。通過長城的產品,FF只需在智能座艙、交互體驗等方面做二次開發,就能營造高科技體驗的賣點,比如前臉的格柵換成了一塊大屏幕。
有車可賣意味著能講新的故事,FF可以借此重啟融資,甚至推動股價回暖。此外,通過與中國大型車企合作,FF可以增強品牌在媒體層面的曝光度。FF一貫強調美國制造、美國豪華,在本地工廠進行組裝,仍能維持這一敘事,對吸引美國高端用戶與資本至關重要。
對于長城來說,這不是簡單賣車,而是測試海外市場的商業模式。通過FF的品牌包裝,長城可以低調進入北美,試探高端新能源車在美國的接受度,而無需直接面對品牌溢價和消費者認知挑戰。
當然,這種方式也存在問題,比如本地組裝可以降低關稅,但美國對本土汽車產業有嚴格的補貼與溯源要求,特別是《通脹削減法案》對電動車補貼的電池產地、材料來源有明確限制。如果長城的零部件供應鏈無法滿足要求,FF的車型將無法獲得聯邦稅收優惠,影響市場競爭力。
合作真的能成嗎?
FF的明顯問題并不是有沒有產品,而是整個商業模式能否跑通。從FF91到FF91 2.0,再到如今的FX Super One,FF始終面臨幾個核心弊端。
FF成立近十年,量產總量不足百臺,被視為PPT造車的典型案例。其屢次融資、屢次跳票的歷史,讓供應鏈、投資人和消費者對其失去信心。FX Super One即便上市,也可能被質疑,難以扭轉公眾對其空殼公司的印象。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度依賴規模效應。一臺車的研發、認證、物流成本分攤到幾十臺,幾乎沒有盈利可能。即使FX Super One的研發成本低于FF91,FF仍然面臨銷售渠道、售后體系缺位的問題,雖然宣布定價低于8萬美元(約58萬人民幣),但這樣的價格意味著在北美競爭對手并不少,進一步壓縮市場空間。
其次,FF沒有核心制造能力,生產全依賴外部合作。現金流緊繃意味著其在供應鏈中的信用低,長城作為合作方,是否愿意長期兜底值得懷疑。一旦FF出現資金斷裂,項目將立刻停擺。
當然市場定位模糊也是一個問題,FX Super One基于高山9,意味著它是一款偏MPV屬性的豪華車型。然而,FF此前的品牌定位一直圍繞超跑級豪華電動車,突然切入MPV市場,容易造成品牌認知混亂,營銷難度加大。
選車偵探觀點:PPT造車、下周回國,成為賈老板揮之不去的標簽,長城與FF的合作,在商業邏輯上無疑是一次雙向救急,長城借FF試水美國市場,FF借長城快速擁有產品。但有了車,真的能賣出去嗎?FF要想真正扭轉頹勢,不僅需要產品,更需要供應鏈、資金鏈、用戶信任和售后體系的全面重建。FX Super One或許能讓賈老板暫時喘口氣,但它能否成為FF的救命稻草?答案仍然懸而未決。大家覺得FF這次能成嗎?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