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醫學院是高考狀元云集之地,各省尖子生擠破頭都想進入這個被譽為“鐵飯碗”的行業,部分高校的醫學專業分數甚至能趕超清北,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可即便如此,也依舊攔不住學生對學醫的熱情,但是到了今年,情況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頂尖醫學院校錄取分數線集體暴跌,甚至連北大醫學也難逃錄取線大跳水的命運。
從“學霸狀元的聚集地”到如今淪為“撿漏的菜市場”,醫學專業的錄取變化令人猝不及防,但只要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這樣的結局其實早有端倪。
醫學錄取線大跳水,北大也難逃:位次直降300+
直觀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中山大學八年制專業組去年6500多名才能被錄取,而到了今年位次直接跌至8500多名;湘雅醫學院八年制投檔線下滑超過千名;南方醫科大學五年制臨床降了1500名;廣州醫科大學五年制專業錄取名次更是下滑了超過1萬名。
而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其實是北大醫學,北大醫學部臨床八年制在廣東的錄取排名從去年的153名跌至512名,可見醫學專業錄取的“大跳水”是全范圍的,就連北大也難逃宿命。
很多家長都懵了,尤其是去年才給孩子報考了醫學專業的家長更是徹底慌了,風向變得太快,醫學院怎么突然不香了?怎么如今就連頭部醫學院都成為了“撿漏的菜市場”,醫學生還有未來嗎?
單看錄取線的情況,一些家長會想當然的認為,醫學的“大跳水”是突如其來的變故,可殊不知醫學專業今年的招生困境,早在高考之前就已經初見端倪。
從前半年吵的沸沸揚揚的“董某”事件無疾而終,到高考前一則熱搜“學醫你后悔了嗎?”輿論的導向已經難以控制,無論醫學招生宣傳做的再好,也難以掩蓋真相。
無數個醫學生、在職醫生的發展,早已暴露了醫學領域最真實的現狀,細扒醫學錄取線下滑的原因其實是多種多樣的,但最核心的問題主要還是以下幾個方面:
醫學錄取線下滑的原因揭曉:原來00后才是務實的一代
第一點還是學醫的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醫學本科只是入門,畢業后還要經歷規培三年、專培三年,一直到三十歲左右才能真正開始掙錢;同齡人選擇計算機等熱門專業二十多歲就已經實現高薪了,而醫學生卻還在醫院實習,差距盡顯。
而這個實習,就是學醫第二個被勸退的點。很多醫學生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規培,月薪三四千元,連房租都難以支付;不僅如此,工作強度還大得驚人,連續值班36小時是常態,凌晨三點被叫起來處理急診也不稀奇。
學醫這條路,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熬”,在學校熬完了學歷還要去醫院熬實習,可試問普通人那么多,誰的家庭有這個能力能撐著孩子在這條路上熬到30歲?
更何況,即便熬到了30歲,也還要面對潛在的不公,就連協和都有“董某”這樣的人存在,別的地方更是想都不敢想,不可否認的是,“董某”事件的曝光,對于醫學專業的“大跳水”,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波助瀾作用。
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的互動從來不是單向的,當就業的市場出現各種各樣的障礙,甚至是不公現象時,這代表面叛逆、實則務實的00后學生也不會為了所謂的夢想去犧牲自己的未來。
他們反而更愿意做理智的決定,與其花十幾年時間換取不確定的編制,不如選擇工科專業或搭上數字經濟快車,這樣的選擇是人之常情,畢竟誰也不愿意選擇一個投入與回報嚴重不成比例的專業,即便這個專業曾經是萬眾矚目的香餑餑。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