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穩定和控制血糖,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減少食量”和“少吃甜食”。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更為隱秘的“罪魁禍首”——你的晚餐時間!它或許正在悄然破壞你的血糖平衡,甚至對體重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你卻渾然不覺!
AI生成圖
晚餐一個壞習慣,
血糖正在悄悄失控
很多人的血糖正在失控,罪魁禍首竟是晚餐這個習慣——晚飯吃得太晚。2025年6月,《電子生物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我們能更早地吃完晚餐,并且把更多熱量安排在白天,有助于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發生風險。
研究截圖
研究找了46對雙胞胎成年人,精確追蹤了他們連續5天的每一餐(時間、食物、分量),并計算了一個關鍵指標——“熱量中點”(即一天中吃下50%食物熱量的時間點)。
研究發現:
“熱量中點”越晚(意味著晚餐吃得晚、吃得多),胰島素敏感性越低,胰島素抵抗指數越高,糖尿病風險增加。而且,“熱量中點”還與更高的體質指數(BMI)和腰圍相關。
簡單來說:如果你下午3點就吃夠了一天熱量的一半,算“熱量中點早”;如果拖到晚上8點才吃夠一半,就是“熱量中點晚”。
健康時報資料圖
總之,在晚餐習慣上建議——
(1)早餐和午餐吃好一點,晚餐吃少一點。
也就是說,嘗試將一天中更大部分的熱量分配到早餐和午餐,相應減少晚餐的比重。有意識地將晚餐時間適度提前,并避免在深夜攝入高熱量食物。
(2)晚餐和睡覺最好間隔3-4小時以上。
最好固定每天的晚餐時間,和睡眠間隔3-4小時以上。
晚餐調整一下時間,
全身都受益
只需要調整一下晚餐時間,吃早一點,全身都受益。因為晚餐吃太晚,會——
健康時報資料圖
1、吃太晚,影響睡眠
晚餐早點吃,有時間去收拾和動一動,能給身體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吸收食物。否則剛吃完就睡覺,腸胃被迫“加班”,還會影響睡眠質量。
2、吃太晚,影響腸胃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洪晶安在該院公眾號刊文提醒,吃飯和睡覺的時間要間隔4小時以上,因為食物在胃里的排空時間是4小時左右,一旦睡覺時食物還沒消化完在胃里停留,就會刺激胃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混合在里面,就會分解很多代謝產物,誘發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疾病。
3、吃太晚,影響體重
2020年《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志》刊發的一項針對20名健康參與者的調查發現,晚飯吃得太晚可引起夜間葡萄糖不耐受,降低脂肪酸氧化和動員,如果這些負面影響長期累積,很有可能會促進人體肥胖!
研究發現,與晚上6點吃晚餐的參與者相比,在晚上10點吃晚餐的參與者體內葡萄糖峰值水平會提升18%,整夜燃燒脂肪量會下降10%。
4、吃太晚,影響血壓
2019年刊發在《循環》(Circulation)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晚上8點以后吃得較多的女士,舒張壓顯著升高。研究者提醒,晚餐需要早點兒吃,而且晚餐在全天攝入食物熱量中所占的比例應減少,這樣才能降低心臟病發生風險。
晚餐的黃金法則:
時間早一點,搭配巧一點
1、晚餐時間早一點:最好19點前吃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高志冬2023年在CCTV生活圈刊文中表示,從人體內分泌和消化角度考慮,結合現代人的作息習慣,按照晚上10點為最佳睡覺時間計算,晚上6點-7點吃晚餐比較合適,最好別超過晚上8點。
2、晚餐搭配巧一點:清淡均衡七分飽
營養師顧中一在個人公眾號刊文提醒,晚餐除了不能吃太晚外,要注意“兩不要”——不要過于豐盛、油膩。
健康時報資料圖
晚餐提供的能量占全天總能量的30%-35%(按一天三餐計算),其實也是為早餐、午餐的“兜底”的一餐。大家在安排晚餐時,要根據早、午餐的情況,調整安排晚餐食物種類及攝入量,保證全天的營養均衡。當然,清淡少油少鹽別忘了。
主食可以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小米、薏米、蕎麥、紅薯等,既可以增加飽腹感,又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再搭配蔬菜、水果、適量動物性食物和豆制品,就是非常健康的一餐。別忘了烹調時多用蒸、煮、燉、清炒等方式,少用炸、煎等。
最后,把晚餐時間提前,吃得清淡些,就是給身體最直接的愛護。不僅能穩住血糖、管理體重,還能讓腸胃舒服、睡眠香甜、血壓更穩,一舉多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