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小行
在銀行工作30多年了,一幕一幕工作經歷依然如新。那是1996年6月的一天,一位農民裝扮的人手拿一疊民國時期的“金圓券”,來到銀行柜臺詢問能不能兌換,柜員看后解釋“民國時期的貨幣現在已不流通使用了,銀行也不作兌換,只能收藏了”,農民又問“哪個收藏”?柜員推薦找我,我一看普普通通的一疊民國時期“金圓券”,價值不高,收藏不大,便退還給他,他努力的要賣給我,我不情愿的再次拿過來翻翻,突然,驚喜的發現一張小面額錢幣上僅有當地“恩施”兩字,我的記憶“恩施”當時是湖北省一個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小地區,怎么可能出現在錢幣上,更不可能“集成拾角向恩施總行兌銀幣壹元”,于是好奇的買下了所有錢幣,并問了錢幣的來源。此后,1997年7月我再次發現了“恩施”兩字的其他票面錢幣,收藏之余產生疑惑,為什么、為什么。
從“銀元輔幣券”整體設計看:該券正上方為“湖北省銀行”,下為“銀元輔幣券”;左主圖案為武漢黃鶴樓,下方為“集成拾角向恩施總行兌銀幣壹元”;右側及四角為面額,下為“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印”,并編有號碼;正下方為“重慶建業印刷廠”;背面有黑色印章一枚,總經理簽字,左右分別有“恩施”兩個大字,下方為”1949“。該錢幣有區別與其他年份的“湖北省銀行券”,如:其他券黃鶴樓主圖案在正中,一成不變的采用黃鶴樓,在恩施發行的也不例外,但沒有采用恩施當地圖案。
從年份和印刷地看:“銀元輔幣券”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印”,印制地為“重慶建業印刷廠”;而《湖北省金融志》等相關資料記載,湖北省銀行民國十七年(1928)經報準省政府同意先后8次在武漢印書館印制一角、二角、五角輔幣券;民國二十四年(1935)經財政部核準在上海印制一角、五角輔幣券; 民國二十九年(1940)在重慶京華印書館增印部分發行;民國三十一年(1942)后,法幣統一由中央銀行獨立發行,未再繼續印制發行,顯然未記載民國三十八年(1949)在重慶建業印刷廠印制并發行過此錢幣。
從湖北省銀行總行設立地看:該幣“集成拾角向恩施總行兌銀幣壹元”,說明當時總行設在恩施;而《湖北省金融志》等相關資料記載,湖北省銀行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11月1日在漢口江漢路設立總行;民國二十七年八月(1938)因抗日戰事西移,總行遷往恩施,后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1945)恩施總行停止辦公,總行遷回漢口;民國三十八年四月(1949)武漢臨近解放,省政府再次西遷恩施,在此設總行,六月改恩施總行為鄂西分行。
從歷屆總經理(行長)看:該“銀元輔幣券”總經理(行長)簽名模糊不清;而《湖北省金融志》等相關資料記載,湖北省銀行最后一任總經理(行長)為王浙磐,時間民國三十七年九月(1948)至民國三十八年五月(1949),簽名不像王浙磐。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的特殊背景。民國三十八年二月(1949)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武漢臨近解放,省政府決定設立鄂西行署、鄂北行署、鄂東南行署,但工作重點是設立好鄂西行署,繼續發揮抗戰時期恩施作為省會的作用,便于省政府再次西遷恩施;三月下旬鄂西行署一班人到達恩施,拜會各界名門人士,爭得當地人好感和支持,做好省政府西遷準備;四月初省政府各機構、人員紛紛遷入恩施,并對省政府各機構進行改組和精簡,保留了民政廳、財政廳、建設廳、教育廳以及秘書處,精簡掉了其他廳處,在此設立湖北省銀行恩施總行;同時,調整任用了一批熟悉恩施風俗民情的人員,破格提拔恩施當地人范熙如任湖北省銀行副總經理,著手解決市場不景氣,辦公經費不足,人員工資不能足額按時發放,以致人心惶惶等現實問題;在此狀況下,原鄂西行署主任朱懷冰、民政廳長彭曠高針對現狀提議弄活市場,改善環境,比照中央銀行發行“金圓券”,用現有的黃金和銀圓以及在廣州、重慶、成都等大量貿易物資作儲備發行“銀元輔幣券”,后由財政廳長許季珂提出具體方案,經省政府委員會通過了湖北省銀行發行“銀元輔幣券”;但發行后,在市場上并未暢通周轉,沒幾天輔幣券拿回銀行兌換銀元,有限的銀元經不起兌換,“銀元輔幣券”隨之退出了市場,十一月恩施解放。正因如此,《中國紙幣標準圖錄》及《湖北省金融志》、《恩施州金融志》等相關書籍均無實物圖片和文字記載,也使得該“銀元輔幣券”成為錢幣收藏中的珍品。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