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日,有消費者發現雅迪、九號在多個電商平臺下架了大部分電動自行車。有經銷商表示,這是因為新國標即將實施,舊國標產品只能在線下加速“清庫存”。
去年底,《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24)正式發布,并將于2025年9月1日實施,舊國標產品則被允許銷售至2025年11月30日。
這一輪電動兩輪車的“以新替舊”,給電動兩輪車企帶來了不少清庫存的壓力,但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國標的實施,行業將會進一步分化,有望重新刺激行業需求增長。
其中,“智能化”則幾乎成為了大家手中的一張“明牌”,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兩輪車的“智駕”競賽,正以超越所有人預期的速度席卷而來。
01 兩輪車“智駕戰爭”升維
事實上,這并非電動兩輪車行業第一次經歷政策震蕩。2019 年,《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18)正式實施,其對電動兩輪車的定義進行了明確劃分。
這一輪新國標的實施,使得大量不符合標準的舊國標電動兩輪車面臨淘汰,在消費者龐大的換車需求推動之下,兩輪電動車行業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不過,隨著消費者的換車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因為疫情、靈活就業等滋生出來的購車需求也基本達到了階段性飽和,電動兩輪車市場的增長開始乏力。2024年,國內兩輪電動車總銷量約為4950萬臺,同比下滑11.6%。
在需求見頂的十字路口,兩輪車企開始積極從價格、質量、功能等方面著手,尋找破局的關鍵變量。其中,“智能化”已經從“概念噱頭”變成了行業的軍備競賽。
在華南國際電動車展上,臺鈴展示了一款搭載無人智駕技術的電動車,能夠應對復雜路況、完成自動泊車等操作。3月,臺鈴還發布了行業首個智駕大模型,從今年1月起實現全系車型標配。
前小鵬創始人之一何濤也在去年創立了聚焦于智能電動摩托車的全新品牌OMOWAY,并在近日發布了搭載全棧自研智能電動摩托原型車OMO X,可實現低速擁堵時的平衡功能,并配備ACC自適應巡航、一鍵泊車等功能。
今年1月,九號發布了Ninebot SIGHT(九號AI視覺輔助系統)、Ninebot OS等一系列創新智能功能。此外,九號還在3月發布了無人駕駛電動自行車“小T”。
不難看出,電動兩輪車的競爭已經逐漸從速度、續航等基礎性能指標,轉向了更高階的智能化賽道,而且不僅“有智能”,還要“強智能”。
首先,隨著市場逐漸飽和,消費者對電動兩輪車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的出行功能,而是更加注重智能化、個性化等。
根據艾瑞咨詢的《2024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研究報告》,有76.4%的消費者表示會優先選擇有智能功能的兩輪電動車。在18-30歲消費者群體中,智能化更是他們最為關注的購車因素。
其次,經歷了數輪價格戰后,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增長邏輯已有所改變,單靠“低價鋪量”只會掀起新一輪銷售內卷,企業生產得更多,反而賺得更少。
從近年雅迪、愛瑪和九號的業績中也能看出端倪。2016年-2024年間,電動兩輪車市場前兩大企業雅迪、愛瑪的市場份額(CR2)已從21.3%上升至50%。
但在銷量和利潤規模上,雅迪、愛瑪卻反而跑得更慢了。2024年,雅迪雖然仍是收入規模的“一哥”,但卻是其近五年來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雙降”的局面。
與之相反,九號則以更小的市場體量,在利潤規模上實現快速追趕,并且已經非常逼近雅迪、愛瑪這個“第一梯隊”。2025年一季度,愛瑪實現營收62.32億元,凈利潤6.05億元;九號實現營收51.12億元,凈利潤4.56億元。
根據信達證券研報,進入2024年以后,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平均單車售價(ASP)已保持穩定,基本集中在 1200-2000元區間。不過,由于九號主要錨定中高端市場,其ASP明顯較其他車企高出一截。
2024年,九號電動兩輪車業務毛利率為21.1%,雅迪則為15.2%,智能化帶來的溢價優勢由此可見一斑,九號也搖身一變成為電動兩輪車中最會“賺錢”的企業。
最后,九號以高端智能化產品破局,不僅打破了電動兩輪車原有的市場格局,還能持續賦能品牌升級。數據顯示,九號4000元以上車型達到50%以上,遠高于行業28%的平均水平,這也驗證了電動兩輪車的高端化之路具有可復制性。
02 “智能化”不是“智能稅”
兩輪車扎堆“智能化”,是兩輪車企打開溢價空間,把利潤做厚的“陽謀”。但智能化是趨勢,卻未必是所有人的剛需。
一則,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卷得熱火朝天的智駕功能,是否同樣適用于電動兩輪車。比如非常吸引眼球的自動駕駛,聽上去很酷,但有多少車主真的敢解放雙手騎小電驢?
而且,兩輪車所面臨的路況要比四輪車復雜更多,四輪車尚且不能完全解放雙手,兩輪車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也只會有更多限制。
目前,九號、小牛等車企所展示的智能駕駛,更多聚焦于實時監測路況、保持車身平衡、緊急情況預警等,旨在提高駕駛的安全性,而非真的智能輔助駕駛。
二則,智能功能太過花俏,淪為“雞肋”。盡管“智駕”功能并非人人需要,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駕駛的安全性,相較之下,更讓車主苦惱的其實是一些華而不實的智能功能。
不少用戶表示,在一系列智能功能中,最實用的是無鑰解鎖、車輛定位,除此以外諸如實時軌跡、電池管理、藍牙聽音樂、智能投屏等,都是可有可無的功能,比如智能投屏在顛簸馬路上根本看不清楚,藍牙聽音樂還不如直接戴耳機……
三則,智能功能也大大提高了車主的用車成本。電動兩輪車搭載一系列智能功能的同時,也顯著增加了車輛的電耗,續航里程隨之大打折扣。為了支撐那些實用性有限的智能功能,車主不得不頻繁充電、換電,反倒讓騎行工具最核心的續航需求被拖累,這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此外,這也加大了車主的維修成本,有用戶表示新買的智能兩輪車用了幾個月儀表就壞掉了,一套換下來要500多元,還要等幾個月才有貨。
最后,智能兩輪車的高售價也讓不少消費者感到壓力。通常來說,一臺普通電動兩輪車的售價為2-3千元,但智能兩輪車的售價普遍在4-6千元,部分高端產品甚至要上萬元。對于一些只關注電動兩輪車出行功能的用戶來說,智能化反而成為了負擔。
目前,平均單車售價為千元左右的雅迪、愛瑪加起來仍占據過半數的市場份額,從中也能看出消費者的主流選擇依然是性價比更高的兩輪車,而非高溢價的智能車。
03 藏在背后的“隱形收費”
不過,目前基礎智能功能基本上已是全面上車。根據Tech星球報道,雅迪、愛瑪門店店員都表示自家產品早已配齊小牛、九號的基礎智能功能,車機互聯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了。
但這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新的煩惱,那就是買一臺智能兩輪車只是“首付”,后續還有軟件維護、系統升級等隱藏收費,這些隱性成本也在持續蠶食車主的錢包。
不少車主表示,買車時店員并沒有主動告知智能服務的收費情況,直到一年后收到短信,才知道只有第一年是免服務費,次年不付年費就不能再使用無鑰解鎖、智能定位等功能。
九號車主雅倫(化名)提到,官方銷售不僅沒有主動告知智能服務收費事宜,也沒有告知如果車主超過一年不付費,就要額外支付“換盒費”才能重新解鎖智能功能。
前段時間,小牛旗下的銳智VIP悄悄漲價一事也引發不少用戶吐槽,有用戶表示今年的付費價格為159元/年,買兩年的價格在漲價前可以買三年,官方給的漲價理由是增加了道路救援,但這個功能根本沒什么用,漲價都由官方說了算。
以九號的智能服務費為例,其包含了多種套餐,如連續包月7.9元/月、連續包季19.9元/季、1年66元、2年119.9元等,2024年的續費率高達60%。
根據九號官方預測,其有望在今年實現國內累計出貨量突破1000萬臺,按60%的續費率進行推算:1000 萬輛(存量)×60%(續費率)×66 元(單年服務費),九號的智能服務收費每年約能貢獻4億元的收入。
盡管這部分收入在九號的整體營收中占比尚顯微薄,但它的真正價值在于重構了行業的盈利邏輯,將過去“賣車即終點”的一次性交易,轉變成 “買車只是起點” 的持續收益模式。
這種轉變不僅能為企業帶來細水長流的收入,還能通過智能服務與用戶的深度綁定,悄悄抬高了用戶的更換成本,無形中也加固了用戶對品牌的依賴。
事實上,消費者對于收取智能服務費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有用戶認為這也是服務的一種,合理收費是應該的。
事實上,付費升級OTA在新能源汽車中并非新鮮事,只不過在高端內卷的市場競爭下,不少車企選擇免費或暫不收費。但如果未來僅剩幾家車企存在,那么為OTA付費也將會是必然趨勢。
但也有用戶認為,收取智能服務費是合理,但車企收費不透明、隨意漲價等操作讓人難以接受,對于一些只想用基礎功能的用戶而言,也應該考慮階梯式收費。
這也折射出當前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尷尬,盡管“智能化”已經成為產業升級繞不開的必然方向,但行業還欠著不少關鍵功課,比如智能功能的實用性還需狠狠打磨,消費者對智能功能的認知偏差仍需要彌合,智駕操作的法律法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畢竟,電動兩輪車的功能再多,它也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能夠解決出行是基礎需求,其次才是智能化、個性化、品牌化。因此,對于兩輪車企而言,如何在這場智能化競爭中打造出差異化優勢,讓智能化的溢價對得起實用價值,這才是更長遠的功課。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