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石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fā)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lián)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首發(fā)于2022年5月22日《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總第893期,經作者授權轉發(fā)。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甚多,常用的有二千五百條左右,而出自九江的成語不在少數(shù)。本文擷取其中部分耳熟能詳?shù)某烧Z,以饗讀者。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
這一成語,出自呂蒙答魯肅之語,典見裴松之注《三國志》。據(jù)《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記載:呂蒙于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 年)正月至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十二月,被孫權任命為尋陽令,即為今九江一帶的地方官。
陸口是東吳的西陲重鎮(zhèn),位于今湖北嘉魚,系陸水注入長江之口,故稱“陸口”。陸口對岸,正是關羽鎮(zhèn)守的荊州。
魯肅奉命鎮(zhèn)守陸口,赴任途中途經尋陽,便上岸拜訪呂蒙。這是二人的再次相會,并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長談。呂蒙問道:“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用何策應對?”魯肅隨口答曰:“臨事而制之耳。”呂蒙進言:“關羽乃熊虎之將,對我邊境時有覬覦之意,君不可無備。”繼而誠懇地提出四策:“進諛以驕其志,佯好以懈其意,示弱以逞其狂,固邊以防其侵。”
魯肅乃東吳宿將,過去曾輕視呂蒙,此次聽了呂蒙一席話,深感震動,不禁起身感嘆:“今子明非復吳下阿蒙矣!”呂蒙微笑答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边@一成語便源于此。
其后,魯肅鎮(zhèn)守陸口,采納呂蒙所獻四策,有效遏制了關羽東進之圖?!度龂尽分袃H記二人會面,并無詳細對話。裴松之在注中引《江表傳》,詳載此段對話,呂蒙原語即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焙笕藫?jù)此引申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亦有簡化為“刮目相看”四字者,成為成語,意指對人或事物,時隔一段時間之后,不應以舊日眼光審視,而應以新的目光看待。
呂蒙所言“三日”乃泛指,真正的重點在“刮目相待”四字。此語既出于呂蒙之口,其誕生地亦正在尋陽(今九江)。
不為五斗米折腰
此語典出《晉書·陶潛傳》。陶潛,字淵明,尋陽郡柴??h(今九江)人,是東晉末年至南朝劉宋初期的詩人,主要生活在東晉,故史上多稱其為東晉大詩人,被視為我國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
陶淵明曾多次出仕為官,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等職。他所做最大的官為彭澤縣令,但僅八十一天后,便掛印辭官,回到家鄉(xiāng)栗里村,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其辭官的事由是:上級州府派了一位督郵到彭澤縣巡視,縣衙里的吏員便對陶縣令說,您應當穿戴整齊官服官帽前去迎接,并告知他這是慣例。
所謂督郵,是古代的一個官名,此職始設于西漢,是郡的重要屬吏,主要職能是代表太守督察各縣鄉(xiāng),傳達政令,兼管民刑事案件等。當督郵來到彭澤,縣衙吏員勸陶縣令整好衣冠迎接,陶淵明聽后便說:“吾豈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兒邪!”
于是,他辭去縣令之職,為保全高潔的品格,回到鄉(xiāng)村親自耕種田畝,此后便再也沒有出仕為官。“五斗米”喻指官俸,“折腰”指彎身行禮。后來,人們便依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為堅守清高與骨氣,絕不為利益所折服。
豁然開朗
這個成語最早見于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作者虛構了一個“武陵人”的奇遇,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民風古樸、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圖景,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國。
文中寫道:“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一個美好的世界便躍然紙上。
后來,人們便把“豁然開朗”這個詞沿用成習,形成了成語。它原本是寫景的,形容從狹窄的處境走出,眼前突然出現(xiàn)一個開闊明朗的境地。后在沿用過程中,其內涵得到豐富,如今更多的是用來形容思想上茅塞頓開,突然領悟了許多道理。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后,隱居家鄉(xiāng)栗里村時所作,因此作為成語的“豁然開朗”當屬誕生于九江。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也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成語,出處同樣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后來,人們根據(jù)《桃花源記》所描述的那個與世隔絕、安樂美好的情境,用“世外桃源”來指代不受外界影響的理想境地,或比喻一個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筆者則更喜歡將它用來比喻一種美好的向往與追求。
現(xiàn)今無論哪部辭書,都將其源頭歸結到《桃花源記》上。“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種企盼的美好中,又飽含了多少辛酸。
一個文字中的理想王國,是在一個“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的悲愴文人的淚水中浸潤而出。一個輝煌的理想未來,要靠著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去爭取,千余年前的這一警示極具前瞻性。
得心應手
“得心應手”是由“隨心應手”演化而來的,而“隨心應手”一詞最早誕生于九江。
其出處為《太平廣記·九天使者》條。唐開元年間的一天夜里,玄宗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身著紅衣、金冠的天神對他說:“我是九天巡訪使,奉玉帝之命巡察人間,欲在廬山西北角建一宮室,便于巡訪歇憩。該處已有宮室基礎,建造所需的木材石料也都備齊,只需工匠勞力協(xié)助完成工程。愿陛下助我一臂之力。”
玄宗驚醒,但夢境十分清晰。次日即派一名宮中太監(jiān)秘密前往廬山西北探訪。果見屋宇基石痕跡,次日更驚見木材石料堆滿山間,宛若從天而降,非人力所能為。
玄宗得報后,命該太監(jiān)為總工監(jiān),并授予調動地方官府工匠人力之權。更奇的是,工匠施工時,所需各種規(guī)格的材料皆能“隨心應手”:需大即大,需小即小,架設無誤,分毫不差。
太平宮鼓樓 攝于1936年
夜晚又現(xiàn)神光,照亮施工處所,亮如白晝。工人夜以繼日勞作,竟無一人疲憊。僅十日,一座宏偉氣派的宮室建成。此事為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之事,便是九江廬山“太平宮”建造的由來。
盡管故事多有神話色彩,如宮材自天而降、夜間施工無倦意、光照如晝等,讀來助趣,但“隨心應手”一詞卻被人高度認同。它形象地概括了人們內心的一種愿望:手到心至、運用自如。后演化為“得心應手”,形成成語,用以形容技能嫻熟,心手合一。其意境與“心想事成”有異曲同工之妙。
該故事出自《太平廣記》,該書由北宋李昉主編,搜錄自漢至宋初各類小說、筆記、史料,匯集成集,因成書于太平興國年間,得名《太平廣記》。其中“九天使者”條講述的即為九江太平宮的傳說。該宮建成之初并不名為“太平宮”,而稱“九天使者廟”。
宋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趙光義賜名“太平興國宮”。至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徽宗欽定為“太平宮”,自此沿用至今。“太平宮”曾是九江名跡,雖早已頹圮,但原址所在地域也因此得名“太平宮”。
弄假成真
“弄假成真”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成語,鮮有人注意到其源頭與九江有關。其最早見于《三國演義》,講述的正是發(fā)生在今九江柴桑的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危,知其諸子無一成器,便將荊州托付于劉備。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戰(zhàn)后,曹操敗走,孫權便以“擊退曹軍,救援劉備”為由,要求劉備交還荊州。
劉備以劉表之子劉琦尚在為由推辭,表示待劉琦去世后再議。不久劉琦病逝,此時周瑜與魯肅駐軍柴桑(今九江)。孫權派魯肅前往索還荊州,劉備則稱尚無安身之地,擬向西進取,暫借荊州,待穩(wěn)定后歸還。
魯肅無奈返報,周瑜憂無法交差,便設一奇計。他對孫權建議:劉備喪妻未久,必有續(xù)娶之意,不如假意將孫權之妹許配劉備,誘其來東吳成親,再將其囚禁,以人質換荊州。
孫權采納此計。然而,事態(tài)發(fā)展卻出乎預料。劉備至東吳后,孫權之母吳國太見其儀表不凡,竟力主將女兒嫁于劉備,二人遂在東吳成親。孫權大怒,寫信責周瑜,信中言道:“吾母力主,已將吾妹嫁于劉備,不想弄假成真,此事還復如何?”
該段文字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周瑜傳》均未載此信?!度龂尽芬蛞晕簽檎y(tǒng),僅記重大政務,而非信件等細節(jié)?!度龂萘x》屬歷史小說體裁,側重故事性,故羅貫中詳述此段,使情節(jié)豐滿動人,也使“弄假成真”一語深入人心。
該成語意指原本設下的圈套或虛構情節(jié),竟意外成真。與其義近的詞有“弄巧成拙”,但后者含褒貶義,“巧”褒,“拙”貶,語氣更婉曲;而“弄假成真”更直接、激烈,正契合孫權當時憤懣之情。
周瑜在柴桑設下計策,孫權致信柴桑,可見“弄假成真”的典源發(fā)生地,正是在九江。
不可越雷池一步
“不可越雷池一步”這一成語,源自東晉中書令庾亮給江州刺史溫嶠的一封信,即著名的《報溫嶠書》。信中有句:“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這便是成語的出處。
該語背后,是一場重大歷史事件。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十月,歷陽內史蘇峻勾結豫州刺史祖約發(fā)動叛亂,史稱“蘇祖之叛”。禍端起于咸和元年(326年)。時南頓王司馬宗在京城叛亂,被庾亮平定,其黨羽卞闡逃出,投靠蘇峻,后者予以庇護。
庾亮知情后,命蘇峻交出卞闡,蘇拒命不從。庾亮為剝奪其兵權,遂擢其為大司農,調其入朝。但蘇峻覺察庾亮用意,斷然抗命,并聯(lián)祖約以討庾為名,起兵叛亂。鎮(zhèn)守武昌的江州刺史溫嶠聞變,即趕赴尋陽,屯兵湓口(今九江市區(qū)江畔),籌劃東進勤王。
庾亮獲悉后,寫信囑之:“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其中“西陲”指荊州刺史陶侃,“歷陽”即蘇峻之地。庾意在表達:自己更憂陶侃,命溫嶠留守湓口,莫越雷池。
此語中的“雷池”,即溫嶠防地的東界。庾亮雖以陶侃為慮,后情勢卻逆轉:蘇峻進攻建康,庾亮率軍迎敵,大敗而逃,京師失守。庾亮乘舟奔尋陽,各路勤王兵馬匯集江州,行轅設于湓口,陶侃亦至。
時人憂陶庾不睦,恐內亂未平而生外患。庾亮遂與溫嶠謀議,共商討賊之策,決定主動拜會陶侃。陶侃諷道:“君侯不是防我嗎?何以求我?”庾亮躬身長揖,自陳過失:“陶公素重社稷,萬望涵亮之過?!碧召┞勓愿袆樱跋颖M釋,與庾亮同心討賊,遂斬蘇峻,平亂復都。
關于“雷池”,《辭海》釋為:古稱雷水,在今湖北黃梅縣,東流入安徽望江,最終注入長江。古代黃梅之南屬尋陽(即今九江),直至1936年才以江劃界,歸黃梅所有。
后人據(jù)庾亮“無過雷池一步”的話,衍生出“不可越雷池一步”這一成語,用作告誡或警示。
此語后又演化出另一種構式——“不敢越雷池一步”?!安豢伞庇型庠谝?guī)制之義,“不敢”則為自我約束。二者語氣不同,意義近似。
“雷池”由一地名引申為界線、規(guī)范,其演進反映了語言文化內涵的豐富,也提示我們:應不斷學習,使思維與文化發(fā)展同步?!袄壮亍边@兩個字,就像一堂跨越千年的文化課。
老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