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7月發布的年度防務采購報告顯示,美國空軍與海軍現役主戰機平均服役年限逼近27年,更新換代壓力驟增。
全球軍工領域聚焦的“六代機競賽”在這一年進入白熱化。就在中國殲-36重型隱身機亮相之際,美國兩大軍火巨頭——波音與洛克希德·馬丁(洛馬)——圍繞F-47六代機項目的主導權陷入公開較量。
SIPRI(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顯示,2024-2025財年美軍戰機研發總投入突破歷史新高,僅F-47項目預算已達200億美元。外界原本期待美國新一代空戰平臺能如期問世,但事實并不如想象那樣順利。兩大巨頭“窩里斗”,全球軍迷與分析師正密切注視這場美國防務產業的內部“地震”。
F-47落地,競爭烈度空前
3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宣布,波音中標空軍六代機F-47主合同。自冷戰結束以來,波音和洛馬在頂級戰機項目上鮮有如此直接的對抗。洛馬不僅失去空軍F-47,還被排除在海軍F/A-XX項目之外。消息一出,波音股價短線飆升,洛馬則應聲大跌。
洛馬并未接受“出局”命運。4月,公司CEO泰克萊特在華盛頓公開宣布,將公司80%的六代機技術提前集成到F-35平臺,推出市場定位為“五代半”的“法拉利”版F-35升級方案。
全球已交付與在產的3500架F-35中,預計一半能在未來數年內完成這一升級。洛馬承諾,新版F-35在價格上僅為F-47一半,卻能實現多項六代機核心能力。
7月22日,洛馬高層再次放話,不會因六代機主合同失利而退出競爭,將全力搶占五代機與六代機之間的過渡市場。公司預測,F-47十年內難以大規模服役,法拉利版F-35將成為未來十年唯一現實可行的“準六代機”。
F-47項目的中標并未讓波音高枕無憂。業內普遍關注,F-47的研發成本高達200億美元,單價預估3億美元,是現役F-35A的三倍。
美國國防部2025年中期預算聽證會披露,F-47項目目前僅完成初步概念驗證,距離量產尚有五年以上時間窗。Pentagon高級技術官員坦言,F-47最大難點在于全向隱身、分布式AI自主作戰與高能激光等前沿技術的“工程化落地”。
洛馬“法拉利”版F-35的市場策略同樣面臨巨大挑戰。公司宣稱新機型三年內可投入市場,具備AI自主能力、人機協同、低可觀測新材料、紅外被動傳感等六代機核心特性。升級價格雖為F-47一半,但依然比現有F-35貴出50%。美國空軍協會內部報告指出,花更多錢購買升級版五代機,“性價比”爭議極大。
殲-36攪局,美方被迫加速
中國殲-36重型隱身戰斗機2025年春季公開亮相,成為全球媒體熱議焦點。多家國際防務智庫認為,殲-36在機體氣動布局、全向隱身設計、AI自主作戰等領域展現出極強的“后發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殲-36已完成多輪高原測試和實戰化演練,部分機型裝備有主動相控陣雷達、遠程紅外搜索追蹤系統和智能彈藥艙。
美方原計劃循序推進六代機研發,但殲-36的出現讓美國空軍與防務承包商不得不被動加速。美國海空軍聯合司令部7月初的內部評估報告建議,將F-47項目關鍵節點提前18個月,優先投入AI控制、群體作戰和高能激光防御等“對殲-36威脅最為緊迫的技術”。波音與洛馬圍繞研發節奏、技術儲備、市場戰略的分歧因此進一步激化。
美防務系統內部擔心,若殲-36大批量列裝,將對美軍亞太與中東部署形成立體壓力。空軍參謀長布朗在6月國會聽證會上承認,殲-36的推進速度“出乎意料”,美軍必須加快反制步伐。美軍采購局正在考慮對F-35機隊超前升級,盡量縮小與殲-36的代際差距。
阻礙重重,軍工體系“病灶”難解
美軍火商的競爭背后,是整個美軍工業體系的復雜“病灶”。國會2025年上半年調查報告披露,美國防務采購鏈條過長、標準體系碎片化、供應商過度依賴單一來源。F-35項目自研制以來,已出現18次大規模延期,核心供應商交付率不足85%。
波音與洛馬在技術路徑、市場模式、資本運作上的分歧,反映出美國軍工體系對“創新—量產—升級”全鏈條管理能力的不足。六代機研發涉及材料、芯片、傳感器、軟件、動力等跨界協作。全球芯片短缺、稀土材料緊張、AI算法驗證難度高,都成為制約進度的客觀障礙。
美軍自身的管理體制也面臨挑戰。空軍、海軍、陸軍在平臺標準、任務需求、裝備集成等方面分歧明顯。F-47研發過程中,關于空海一體化、艦載與陸基通用性、海外部署適應性等問題爭論不斷,導致項目推進效率大打折扣。
技術突破與格局變革并存
美國六代機項目的最終走向,取決于多重因素:技術突破、產業協同、財政支持、國際局勢。下半年,F-47與法拉利版F-35都將進入關鍵測試階段。波音與洛馬各自加大對AI、材料、動力等新興領域的投入,試圖搶占先機。
殲-36的持續推進讓美軍不得不壓縮研發周期,提前披露核心技術路線。全球軍迷、行業分析師、政策制定者都在關注,這場美軍火商的“窩里斗”將如何影響未來空中力量格局。
誰能定義空戰未來,誰會被歷史淘汰?答案正在全球技術、市場與戰略的多重博弈中逐步浮現。美國軍火產業的自我突破與外部壓力交織,預示著未來空戰主導權爭奪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激烈階段。
美軍空中力量的未來,正在全球關注與質疑中變得撲朔迷離;而殲-36、FCAS、“暴風”等新興平臺的成長,也在不斷重塑國際軍工生態。誰能在這場技術與市場的競賽中笑到最后?世界正見證屬于未來的“空中對決”新篇章。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2025-07-23 01:02:美軍工復合體“代言人”? 起底美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