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活一輩子,舌頭是軟的,可說出的話能像刀子一樣傷人;嘴巴是痛快的,可泄出去的秘密能惹來天大的麻煩。
作家錢鐘書在《圍城》里寫過:“說話有個分寸,也是一種教養。”這份教養,在出門在外時尤其重要——你永遠不知道,坐在你對面的人是真心待你,還是等著看你笑話。
出門在外,見的人多了,聽的話雜了,更得學會“守口如瓶”。有些事,爛在肚子里也不能逢人就說,不然可能給自己招來沒必要的是非。尤其是這四件事,說多了容易吃虧,別不當回事。
一、自家的錢財多少,千萬別往外說——老話講“財不露白,言不泄底”,錢袋子的事,少說為妙
民間常說:“窮怕親戚富怕賊。”出門在外,不管你是真有錢還是假有錢,都別到處嚷嚷。你說自己攢了點積蓄,可能有人就惦記上了;你說自己日子過得緊巴,可能有人就看你笑話,背后戳脊梁骨。
前陣子聽同事說,他表哥去外地打工,跟同宿舍的人吹噓“家里拆遷分了三套房”,結果沒過多久,就總有人找他借錢,不借就被說“小氣”“有錢了不起”,最后鬧得在廠里待不下去,只能換地方。
《史記》里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錢財這東西,最容易讓人動心思。出門在外,把錢袋子捂緊點,嘴上也嚴實點,別讓“露財”成了惹禍的根由。畢竟,沒人會因為你有錢就真心敬你,也沒人會因為你沒錢就真幫你,踏踏實實過日子比啥都強。
二、家里的矛盾糟心事,別見人就倒——俗語說“家丑不可外揚”,自家的糗事,外人幫不上忙還添堵
老輩人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誰家過日子沒點磕磕絆絆?夫妻拌嘴、婆媳鬧別扭、兒女不爭氣,這些事在家里念叨念叨也就算了,要是出門就跟外人說,不光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被人添油加醋傳得亂七八糟。
鄰居張阿姨就犯過這錯,去跳廣場舞時跟舞伴吐槽“兒媳懶,不做家務”,結果這話傳到兒媳耳朵里,本來不大的事,愣是鬧得雞飛狗跳,兒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張阿姨后悔得直拍大腿:“真是嘴賤,跟外人說這些干啥!”
古人說:“墻有縫,壁有耳。”家里的矛盾就像傷口,暴露在外面只會被細菌感染,好得更慢。出門在外,少提家里的糟心事,不是要你憋著,是要明白——外人要么看熱鬧,要么假關心,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還得是關起門來自己家人商量。
三、自己的野心和計劃,別到處嚷嚷——老話講“悶聲發大財”,沒成的事,說早了容易黃
常聽人說:“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守口。”有些人剛有個想法,比如想換工作、想創業、想考個證,就恨不得逢人就說,好像說了就能成似的。可現實往往是,話說得越滿,事越容易黃,還可能被有心人攪局。
表弟去年想考公務員,跟單位同事都說了,結果有個平時關系一般的同事,總在他復習時故意找事,要么讓他幫忙干活,要么說風涼話“你肯定考不上”,最后表弟果然沒考上,懊惱了好久。
《孫子兵法》里說:“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沒做成的事,就像沒成熟的果子,到處炫耀只會招來麻煩。出門在外,把野心藏在心里,把計劃落實在行動上,等事成了再說也不遲,這叫“悶聲干大事”。
四、別人的壞話和隱私,千萬別瞎傳——俗語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搬弄口舌遲早惹禍
老輩人常說:“舌頭底下壓死人。”出門在外,最忌諱的就是背后說人壞話,打探別人的隱私。你以為跟張三說李四的壞話沒啥,保不齊張三轉頭就告訴李四,最后鬧得自己里外不是人,還可能結下梁子。
前單位有個大姐,總愛跟人說“王經理跟誰關系不一般”“小李工資比我們高”,結果被領導知道了,覺得她挑撥離間,沒多久就把她調去了邊緣部門。大姐這才明白,管好自己的嘴有多重要。
古人說:“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別人的好壞跟你沒關系,別人的隱私更是碰不得。出門在外,少議論別人,多琢磨自己的事,這不是冷漠,是給自己減少沒必要的麻煩。畢竟,誰也不想被人背后戳脊梁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門在外,嘴就像個閘門,得學會開關。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不問,守住自己的嘴,就是守住自己的福氣。就像老話講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慎言慎行,方得始終。”把嘴管好了,路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