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家地理墨脫自然中心正式落成,成為墨脫“科學+文旅”新地標。自然中心位于墨脫縣游客中心二層,400平方米的通透空間內,天光透過蓮花形天窗傾灑而下,成為視覺美和空間美的交匯點。這是中國國家地理從發現美、記錄美、傳播美,到深度體驗美的“科學+文旅”理念的全新載體,也是墨脫交通樞紐點上“交旅融合”的創新供給。
早在2024年,六座主題各異的中國國家地理自然驛站如星辰般在墨脫蓮花公園串聯起一條“科學+文旅”的獨特線路,構建起覆蓋區域獨特自然生態的自然驛站矩陣,更獲得全球建筑設計大獎設計類別金獎,入選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等聯合公布的《第二批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案例名單》。
中國國家地理首個自然中心落成
墨脫自然中心是墨脫在地之美的科學表達和立體呈現,通過對墨脫自然地理、歷史人文、風俗風物的深度挖掘、整理,轉化為系統化、科學化的綜合體驗空間,以“擁有世界的墨脫”為敘事主線,由權威科學機構與數十位專家共同參與創作,門巴族歌手央吉瑪等文化使者亦參與共建。約400平米的自然中心,承載著蓮花秘境、世界之最、科考圣地等十余項主題展項,打造“秘境認知第一站”。
通過科學提煉與藝術重構,雅魯藏布大峽谷億萬年地質史詩、九大山地垂直自然帶的生態階梯、門巴族和珞巴族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被濃縮于自然中心之內,讓游客真正讀懂墨脫,明白何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墨脫,而墨脫擁有整個世界”。
展廳中央,九大垂直自然帶沿曲面展墻螺旋攀升,從熱帶雨林到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帶,每個自然帶最具代表性的獨特之處都一一呈現,宛若一部立體的生態百科全書。中國國家地理“封面打卡”、墨脫所擁有的“世界之最”“秘境之路”“科考圣地”等展項,以宏觀敘事編織起了一張全面、科學、立體的認知之網。
而深入肌理的微觀探索則讓墨脫之美可觸可感。立柱化身的雨林樹木,16種明星物種立體呈現;2米高4層透明盒子裝置中,一朵朵“墨脫云”懸浮其間,通透縹緲;4米長的多層亞克力漸變模擬雅魯藏布江的流向;門巴竹編、烏木筷、門巴玖、珞巴藤帽等非遺技藝訴說日常智慧;江水咆哮、雨林蟲鳴、民族音樂……16段聲音讓墨脫之旅聲臨其境;22幅今昔影像,見證墨脫的發展與蝶變;系列明信片,打卡屬于自己的墨脫。這些微觀肌理,是打開墨脫生物多樣性的密鑰。相信在離開自然中心展廳后,游客眼中的雨林藤蔓、山澗飛鳥,都將被賦予全新的意義。
科學賦能在地文旅
當科學遇見前沿科技,數字賦能為游客帶來對墨脫的沉浸式體驗。98寸觸控屏幕中,播放著運用GIS系統結合C4D渲染技術精心打造的數字視頻,高精度模擬墨脫地形與地質變遷;首個全交互墨脫旅游地圖,27個旅游點位及村落的MG動畫展示,讓游客在指尖玩轉墨脫。數字換裝屏前,AI技術讓游客瞬間“換”上門巴族、珞巴族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數字科技成為連接人與土地的“翻譯器”——它讓艱深的地質板塊運動地理知識轉譯為指尖流淌的江水光影,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瞬間“置換”,更使墨脫的生態多樣性,通過孟加拉虎、小熊貓、獼猴、牛羚等野生動物的紅外影像直抵人心。
墨脫自然中心的落成,是“科學賦能在地文旅”的深度實踐,為墨脫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破解景區同質化難題,鍛造獨特科學IP,深度解剖提煉當地無可復制的生物多樣性等資源稟賦,將專業地質、生態、人文知識轉化為可觸可感的互動體驗,使“擁有世界的墨脫”這一IP具備堅實科學內核與鮮明辨識度。
中國地理營地總經理郭穎謙表示,墨脫自然中心系統挖掘闡釋墨脫的在地之美,通過創意呈現有效串聯起墨脫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探索出科學助力文旅發展的新路徑——唯有以本土為根基、以科學為骨、以文化為魂、以綠色為脈、以體驗為橋,方能真正解鎖一方水土的“極致之美”,讓人們在獨特的“科學+文旅”體驗中,探索山河的壯闊與精微,真正收獲“詩和遠方”。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朱開云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