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向博 通訊員 檸葒 文/圖)7 月 25 日上午,寧陜縣城關鎮老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樓會議室內,80余名來自城關鎮村、社區的干部、居民及機關干部正專注學習心肺復蘇與AED使用技能——寧陜縣紅十字應急救護大課堂第一期持證培訓班在此開課,60名學員通過考核取證,成為村、社區應急救護 “第一響應人”。
培訓現場,理論教學與實操演練銜接緊密。講師以紅十字運動歷史宣講開篇,隨后結合案例解析、短視頻與 PPT 演示,系統講解心肺復蘇原理、AED 操作流程、海姆立克法及外傷包扎等知識。
“心臟驟停后黃金搶救時間僅4-6 分鐘,每延遲1分鐘生存率下降7%-10%。”講師祝松一邊強調關鍵數據,一邊在模擬人身上演示按壓手勢,“按壓深度5-6厘米,頻率每分鐘100-120次,需觀察胸廓起伏。”學員們圍攏模仿,助教唐永艷穿梭其間及時糾正手勢偏差。
“原來噎食時,海姆立克法要這樣發力。”三星社區居民高先生邊聽邊在筆記本上記下要點。
“優先安排村、社區干部參訓,是為了打造‘常駐的急救隊’。”寧陜縣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汪時飛介紹說,村、社區干部熟悉轄區情況,掌握技能后能快速響應突發事件,縮短應急處置時間。此次60名持證學員多為村、社區干部,結業后將作為急救骨干,帶動更多居民學習急救知識。
4小時集中培訓后,持證學員們陸續參加理論與實操考核。“雖然緊張,但掌握了真本事,以后遇緊急情況就敢上手了。”剛考核完的老城社區居民張女士笑著說,現在清楚緊急情況第一步該做什么、怎么做才規范,接下來要在社區普及這些知識。
這場“家門口的急救課”,讓應急救護知識扎根村、社區,更在群眾心中播下“生命防護”的種子。作為寧陜縣紅十字會“一季一主題、一月一活動”紅十字應急救護大課堂的首期培訓,活動由縣紅十字會、縣委社會工作部主辦,城關鎮、縣工業園區、縣醫院等單位協辦。
“村、社區是應急救護最前線,讓基層工作者和居民在家門口掌握專業技能,才能在黃金救援時間內有效挽救生命。”寧陜縣紅十字會負責人表示,大課堂計劃走進 5 個村(社區)和3個機關,通過“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輻射效應,將急救知識“植入”基層,為居民生命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