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曾怡文集》(全10冊)
錢曾怡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文集收入了錢曾怡先生已經發表的主要著作和論文,反映了她對學術的貢獻和研究特色。全集凡十卷,470余萬言,按“著作”(第一至七卷,共收著作十三種及四種地方志中的方言篇)和“論文集”(第八至十卷,收論文集三種)順序編排。
《近代音簡表》
麥耘編著,中西書局
本書把近代音系化成表格。上編為對近代音系的簡介,主要介紹《中原音韻》和《蒙古字韻》中的各個問題。下編是表格,根據《中原音韻》,分成50個帶介音的韻母,用《韻略易通》“早梅詩”并據《中原音韻》增一“仰”母為21聲母,取《中原音韻》常用字,并據《蒙古字韻》《韻略易通》《中州音韻》等補足《中原音韻》漏收的常用字,注上《蒙古字韻》的八思巴字注音。
《上古漢語語法史》
姚振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是第一部較為系統地考察當今一種活的語言在公元前一千多年間語法發展史的專著。作者認為,人類語言產生于指稱與陳述的瞬間分化,其初期是高度綜合的,上古漢語具有近似特征,從而為人類單一起源說提供了語言學證據。上古漢語的綜合性主要體現為“一種形式多種功能”和“多種形式一種功能”。前者常常引起語法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后者常常引起語法形式的同一化發展。
《〈夢溪筆談〉“切韻之學”·盧宗邁切韻法·〈解釋歌義〉與等韻門法》
[宋]沈括著,魯國堯校注繹析;[宋]盧宗邁集輯,魯國堯注釋述論;李軍校釋匯編,鳳凰出版社
本書收錄了宋元時期的三種切韻學文獻。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是我國古代科技史名著,其中音韻學內容記載了詳細的切韻法,魯國堯對此部分進行了校注闡釋。《盧宗邁切韻法》失傳已久,魯國堯對此書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注釋與述論。《解釋歌義》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切韻門法書,李軍對此重新進行校釋。書未還附有日本室町寫本《盧宗邁切韻法》的全彩影印本。
《秦漢簡牘系列字形譜》(全十冊)
張顯成主編,中華書局
本書是秦漢簡牘文字匯編類書籍。本書不光重在反映文字形體(字形),且所收字形成體系,全面反映了所編纂材料字形全貌,構成字形譜系。本書包含十五種字形譜,每種字形譜有自己的檢字表,第十冊為總檢字表。本書是對簡牘文字的集中整理,是對《甲骨文編》《金文編》等的字形匯編工作的繼續。
《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文字編》
陳松長、謝偉斌、周俊卿主編,岳麓書社
走馬樓西漢簡牘為西漢長沙國康王劉庸在位時期的實用文書。2600余枚簡牘的文字書體非常豐富,既有古隸,也有草隸或草書,還有漢隸。文字編收錄的字形按照《說文解字》部首的順序,字頭取自《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第壹至肆卷的紅外線圖版。分十四卷及未識字、合文、符號,并附有拼音檢索表、筆畫檢索表。
《郭店楚簡校釋》
劉釗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郭店楚簡研究領域的必讀經典。全書分十八篇,對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竹簡文本進行全面梳理、釋讀。每篇分為“說明”“釋文”“校釋”三部分。“說明”部分,對竹簡的物理形態、簡文與今本的對應關系等作簡單說明;“釋文”部分,錄入郭店楚簡釋文。釋文經作者隸定并依序編排,“校釋”部分:對郭店簡釋文進行逐句校釋,涉及字詞注解、簡文的白話文意譯等。
《認知和語用視角的漢語語義演變研究》《語言類型學視角的漢語語義演變研究》《接觸語言學視角的漢語語義演變研究》
吳福祥主編,吳福祥、董秀芳、李明、陳前瑞、覃鳳余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本叢書從漢語使用的實際出發,考察漢語歷史上和現代方言中所發生的若干語義演變,揭示其路徑和模式、機制和動因、規律和制約、共相和殊相,從而構建一種新的歷史語義研究框架。
《語法化理論解析》
彭睿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首次系統引進語法化理論,涵蓋各主要學術流派觀點;溯源不同語法化理論觀念的來龍去脈,比較其長短利弊;詳解各種理論主張的主旨要義,以跨語言語料作例證;每個章節后設若干思考題,以利檢測學習效果;附術語名稱漢英對照,便于從源頭查證概念意涵;附語言名稱漢英對照,便于核實規律的普遍性。
《中國外語環境下學習者語言的復雜動態系統發展》
鄭詠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書以復雜動態系統理論關鍵概念為縱軸,以中國外語學習者語言的復雜性特征為橫軸,鋪陳出學習者語言發展全景圖。本書系統探索第二語言發展的復雜性、動態性和系統性,立足中國外語教學環境,拓寬了第二語言發展研究話題,豐富了第二語言發展研究的方法論。
《動態隱喻論:隱喻復雜性計算分析》
唐旭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的語言觀和基于動態系統理論的認知觀為基礎,運用機器學習、文本數據挖掘等量化研究工具,驗證、發展和完善動態隱喻論,認為隱喻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定的自組織行為,表現為一種與詞語本義、轉喻、新詞等相區別的語義相變過程。隱喻規約化程度是隱喻的序參量,可揭示隱喻構式歷時涌現過程和規律,預測隱喻動態變化軌跡,證明隱喻構式的復雜性是分形結構的外在表現。
《現代漢語強調標記及其實證研究》
陳穎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本書以現代漢語強調標記為核心研究對象,系統探討其在話語交際中的功能機制與語體分化規律。基于元話語理論框架,研究首先廓清強調標記的定義與分類標準,通過大規模語料庫分析及母語者語感調查,揭示社論、學術論文(含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非正式語體三類語域中強調標記的分布特征與功能差異,并對“其實”“實際上”“必須”等典型標記展開深度個案剖析。
《漢語介詞疊加的生成機制研究》
孫文統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在形式句法的理論框架下,對漢語介詞疊加的結構范圍、句法語義特征和句法地位進行了研究,通過心理浮現和平行合并等方式揭示了漢語介詞疊加的生成機制,并從結構、語義、語用和韻律等方面探索了漢語介詞疊加的形
《普通語言學教程》(英文 影印版)
[瑞士]索緒爾(Saussure)著,[美]巴斯金(Wade Baskin)譯,崇文書局
索緒爾去世后,他的兩個學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靄(Albert Sechehaye),根據同學們的聽課筆記,整理出《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1916年在巴黎出版法文版。1959年,美國語言學家巴斯金(Wade Baskin,1924—1974)的英譯本由英國倫敦Peter Owen圖書公司出版,本次影印的是1960年版。
《圣經希伯來文句法指南(中階)》
比爾·阿諾德、約翰·崔著,喬頌恩譯,上海三聯書店
本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學習圣經希伯來文的標準中階教材。全書分為四部分,以定義和實例演示了大部分中級水平讀者努力想掌握的圣經希伯來文的基本句法特征。前三部分覆蓋了各項單詞(名詞、動詞和小品詞),幫助讀者從對詞法和句法的觀察進入到對含義和意義的了解。第四部分則遠超過短語層次,在更大范圍內考慮子句和句子的關系。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納西東巴古籍研究》
李曉亮著,西南大學出版社
哈佛燕京圖書館是哈佛大學專門收藏與東亞相關文獻的圖書館,是海外收藏納西東巴古籍的重要機構,其館藏的東巴古籍以版本古老、品相上乘、字體流暢、插圖精美及內容完整而著稱,多數珍品出自知名大東巴之手,堪稱東巴古籍中的瑰寶。本書對館藏的598冊東巴古籍原件及23冊復印件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深入研究,涉及入藏歷程、整理編目、外部特征、書寫風格、書手、地域歸屬等多個維度。
《哈佛燕京學社藏納西東巴經譜系分類方法研究》
張春鳳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哈佛燕京學社藏東巴經近600冊原典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為輔助材料,其他刊布的東巴經典也收入其內作為參考材料,首次系統地提出了東巴譜系分類的方法,如封面鑒定法、內頁特征鑒定法、跋語鑒定法、收藏信息鑒定法、特殊標記鑒定法、內容鑒定法和文字鑒定法等,并比較了其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提出了研究譜系分類的一般原則。
《認知話語分析導論》
[英]托拉·滕布林克(Thora Tenbrink) 著,馬俊杰、張曉璇譯,科學出版社
本書圍繞語言和思維之間的復雜關系深入闡釋話語分析的認知框架,創立以話語為媒介的認知分析新路徑。作者全面勾勒認知話語分析研究的輪廓,并對其前景做出展望,為深入開展話語分析提供一個相對綜合性和統一性的理論框架,更為揭示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提供方法論借鑒。
《語言與文化依戀研究》
伍麗梅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主要探討語言與文化依戀的關系,先從內涵、意義、測量、類型與機制五個角度,梳理文化依戀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再從情感、社會身份、個體發展和認知加工角度,分析語言的文化認同功能及相關實驗范式;最后通過五項實證研究,考察不同群體的語言文字符號、方言掌握對文化依戀和族群認知的影響。
《基于模價分析的當代漢語詞語模庫構建及分類考釋》
趙艷梅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詞語模為依托,從語言價值視角,借鑒詞價理論提出“模價”,通過分析1978年以來產生的新詞群來逆向研究造詞工具本身“詞語模”,對當代漢語詞語模的數量、分布、詞長等進行量化描寫,建立涵蓋模標、模槽、模式的多維的詞語模價值評價體系,形成當代漢語詞語模總庫,再以意義為據對總庫中的高價詞語模進行分類考釋。
《中國日語學習者語體轉換能力發展研究》
田鴻儒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研究以日語學習者為調查對象,一年間三次收集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對話,并對學習者的生活、學習環境和語言意識等進行深度采訪,多維、深入、動態地考察學習者語體轉換能力的發展軌跡。結果表明,語體轉換能力受日語接觸環境、母語社會文化、語言規約、心理、語言等因素的影響,而影響因素的不同組合與優先順序是引起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原因。
《明末清初西洋漢語詞典三種》
姚小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全書編為5冊,分別為:《明末清初西洋漢語詞典三種考述》《葡漢詞典》《漢法詞典》《官話詞匯》《〈葡漢詞典〉〈漢法詞典〉〈官話詞匯〉中文詞語索引》。三部西洋漢語詞典跨越百年,是早期中西語言文化的接觸的見證。本書不僅使國人得以見識三部原著的真貌,而且,對于今人了解當年西士如何把握中國語言文字和編纂漢語工具書,也提供了便捷之徑。
《符號學術語詳解手冊》
[美]文森特·M.科拉彼得羅著,曾靜涵譯,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書是用于學習和研究符號學的手冊型工具書,內容主要圍繞符號學術語展開,同時涉及文學、語言學、哲學、文化研究、人類學、電影學等多個領域。
《寫本研究學報》(第一卷)
余欣、高奕睿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刊旨在推動書寫文物的全面研究,超越傳統的學科、時間和空間界限,探究全球寫本文化的豐富性。推動寫本整體研究的深入發展,鼓勵開展人工智能與寫本釋讀、綴合、重構等方向的前沿研究,探索寫本在人類歷史與文明中的重要影響,促進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以及對寫本文化的理解與保護,致力于成為引領世界寫本研究的學術平臺。
《東方語言學》(第二十六輯)
《東方語言學》編委會、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輯分為專題研究、成果譯介、研究評述、田野調查四部分,共收7篇論文,內容包括《歌部歸字補論》《金平哈尼語的領屬范疇》《否定的演化》《根據陳澧的〈切韻考〉對〈切韻〉音系構擬的探討》《閩北區崇安方言詞匯集》《沙德木雅語參考語法評介》《江西安遠(天心)客家方言音系》等。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六輯)
張玉金主編,劉晶副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刊以研究出土文獻語言為職志,收錄了出土文獻研究領域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十篇論文,不僅有對殷墟甲骨文卜辭、出土西周銘文及戰國文字的語法現象研究,還有對出土文獻語言與傳世文獻語言的對比研究,另有一篇書評和一則學界新聞。
《清華語言學》(第六輯)
張赪主編,中西書局
本集刊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語言學研究中心主辦。宗旨是提倡理論探索與爭鳴,重視漢語事實的多角度深入挖掘,鼓勵語言學與實驗科學的交叉研究。包括理論與爭鳴、漢語研究、實驗語言學、研究動態、名家講義、新人新作等板塊,適合從事漢語言學研究的國內外學者參考閱讀。
《漢語史與漢藏語研究》(第十七輯)
張玉來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本刊以歷史語言學的理論、方法為指導,以漢藏語言比較為學術背景,立足漢語本體,注重跨語言比較,努力探尋漢語及東亞語言間的關系,特別關注漢語的形成、發展及演變規律的探索。
《語海拾珍——語音背后的故事》
徐春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書共收錄語言學小文章三十一篇,主要內容為漢語音韻學、漢語拼音史以及外文譯名的知識。文章按主題分屬“音韻釋史”、“拼音記史”及“洋韻述史”三部分。
《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
鄭秋豫著,中信出版集團·大方
這是一本阿爾茨海默照護者的重生手記。年過七旬的語言學家誠懇地書寫個人經歷,記錄伴侶患病后,從無話不談、文質彬彬的大學教授變得一語不發、失智失能的過程。作為二十四小時的貼身照護者,她一度失去睡眠,也失去自我。從“不敢生病”到“接納脆弱”,作者通過洞察自己和病人的處境,并從親人、朋友和社會機構方面獲得支持,最終走出孤獨,為自己和伴侶找到了新生活的秩序。
來源:語言學聯合書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