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讀懂儲能
“我們不跟風,開發一款產品需三年驗證,
確保技術驗證成熟后再量產。
?圖源|德賽電池
文|王璟 編輯|楊倩
來源|儲能嚴究院
“剛剛的茶歇間隙,已有客戶——一名上市公司董事長敲定8月上旬洽談明年1GWh的儲能電芯+系統合作。”7月23日,德賽電池高級副總裁郭慶明不經意的一句話,揭開了這家鋰電老兵轉型儲能的攻堅成果。
當天,深耕行業26年的德賽正式宣布“主動安全電芯+系統”量產,同步發布“先知芯覺”安全技術——通過電芯內置高靈敏傳感器,將儲能熱失控預警窗口拉長至30天,標志著行業從被動防護邁入主動防御新階段。
現場,其已斬獲羅馬尼亞Voltika的1GWh訂單,更推出搭載86Ah高倍率電芯的全新一代鋰電UPS系統LPC 2.0及數據中心源網荷儲解決方案,以安全為錨點,叩擊算力時代儲能剛需。
01
安全“生命線”
「儲能嚴究院」從發布會上獲悉,德賽“先知芯覺”技術的核心突破,在于將高靈敏氣壓與溫度傳感器直接植入電芯內部,實時接觸電芯氣氛,以毫秒級響應捕捉壓力波動與溫度異常。配合AI智能分析系統,可精準識別內部異常氣體產生與失效征兆,在熱失控發生前提前介入預警,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傳統BMS僅監控電壓和模組級溫度,存在明顯滯后性,難以發現潛在慢性問題。”德賽電池執行副總裁孔祥鵬指出,德賽團隊經三年數據積累發現,方形/圓柱鋁殼電芯內部氣壓變化與其健康狀態存在強相關性,據此開發的“主動安全預警技術”,實現了從電芯級、模組級到系統級,再到云邊端協同的全鏈路覆蓋。
即便電池經歷7000-8000次循環進入老化階段,仍能實時監測健康狀態、精準評估殘值與安全閾值。這一類似“人體植入芯片實時體檢”的模式,提前預知電池是否“累了病了罷工了”,徹底填補了行業被動響應警報的安全漏洞。
作為鋰電行業老兵,德賽將安全視為“生命線”,其對于“主動防御”的重視源于深刻的行業教訓。
“三星Note 7一次爆炸丟了中國市場,充電寶事故更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孔祥鵬強調,德賽從電芯研發到生產全流程恪守“對每一塊電池負責”,歷時兩年半打通傳感器、工藝、BMS策略全鏈條,讓“先知芯覺”從實驗室走向量產,重構儲能安全的底層邏輯。
當前儲能行業深陷“產能過剩與安全缺位”的困局:2024年中國儲能電芯產能超600GWh,利用率不足60%,價格戰加劇低水平內卷。
但在AI算力爆發的背景下,數據中心等場景的結構性需求,為技術驅動型企業打開了差異化空間。
據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吳曉輝分享,2022年底中國設計規模已達近18億個服務器,其中高性能芯片功耗翻倍增長趨勢明顯。隨著單個服務器機柜功耗邁向20-40千瓦,數據中心作為電力負荷穩定、安全要求極高的場景,對儲能的需求已從“選配”升級為“標配”。
“算力的盡頭是新能源+儲能,這個需求已經全面爆發。”孔祥鵬表示,德賽針對性研發的86Ah高倍率電芯,歷時近三年攻關并通過UL、IEC認證,以10C放電倍率實現6分鐘內快速釋電,完美匹配數據中心UPS油機啟動前5-10分鐘的備電需求,較傳統方案大幅減少機柜數量,既降低運輸安裝成本,又通過減少設備集群降低安全隱患。
德賽86Ah高倍率電芯
這套方案與“先知芯覺”技術形成深度協同:高倍率電芯解決“短時大功率”剛需,主動安全技術筑牢“穩定供電”底線,精準切中算力中心的安全與效率雙重訴求,配合源網荷儲解決方案,實現綠電直供、峰谷調節的能效優化。
02
構筑第二增長曲線
從“果鏈”核心供應商到儲能賽道“破局者”,德賽的轉型并非偶然,有賴于其深厚的產業鏈積淀。
“隨著消費電子業務增長見頂,儲能將成為我們未來五到十年的戰略級新支柱,”孔祥鵬表示。
德賽的儲能業務布局始于2018年,最早以代工戶儲切入儲能,2021年正式宣布進軍儲能電芯領域并迅速推進產業化,簽訂了長沙望城20GWh儲能電芯項目。
作為深圳德賽電池核心子公司,湖南德賽憑借集團40余年技術積累、26年鋰電產業經驗,構建了“電芯-PACK-BMS-系統集成-云端運維”的垂直整合能力。該公司2022年成立后僅8個月便完成長沙基地一期建設,實現6GWh產能滿產。
“當前儲能市場格局未定,即便日子艱難,我們也不參與價格內卷洪流,堅持做安全技術引領者。”
郭慶明對「儲能嚴究院」道出了該公司的差異化核心。他認為,行業價格戰本質是低水平競爭,被動防護方案(無論三重還是七重防護)均有局限,“我們不會貿然踏入大儲集中采購等大廠商競爭白熱化的紅海領域,從細分場景撕開突破口,不做追隨者。”
德賽電池高級副總裁 郭 慶明。圖源:@德賽電池
這種差異化策略體現在技術與產能的克制布局中:當同行追逐500Ah超大電芯時,德賽314規格電芯經充分驗證后才推向市場。
“我們不跟風,走得很穩,開發一款產品需三年驗證,確保技術驗證成熟后再量產。就像314電芯,2023年8月就已研發完成,當年11月更是業內首個通過36276國標測試的產品。但即便同行早早發布,我們仍沉住氣打磨細節,直到2024年7月才正式推向市場。這不是慢,而是對技術可靠性的堅守,”針對電芯路線的選擇,孔祥鵬對「儲能嚴究院」回應道。事實上,電芯大容量是一柄雙刃劍,數字越來越大,但一旦爆發熱失控危害也越大。
在“GW級”產能競賽中,德賽電池的規劃也保持穩健——2027年50GWh、2030年100GWh,每一步都以“成熟可靠”為前提。
這種理念源于消費電子時代的經驗:作為曾服務Apple等頭部客戶,醫療器械、掃地機器人等細分領域電池市占率第一的企業,德賽深諳“價值優先于價格”的道理。
不過,現實挑戰也不容忽視:2024年德賽儲能業務營收18.87億元(占比9%),同比增長56%,但毛利率僅2.83%,核心子公司湖南德賽凈虧損4.05億元(同比翻倍),拖累整體凈利降26.49%。新入局者身份、電芯售價下行、銷量不及預期,使其承壓明顯。
在成本控制上,郭慶明透露,主動安全產品初期成本增加15%-20%,通過工業化量產已降至行業可接受程度,依托全自動產線進一步提升效率、壓低綜合成本。
“卷技術而非卷價格,是我們的長跑邏輯。”孔祥鵬的堅持指向未來:當算力中心安全需求從“可選”變“必選”,主動安全技術的溢價能力將逐漸釋放。
但行業洗牌加速的當下,德賽既要守住“安全差異化”的初心,更需盡快讓技術優勢轉化為盈利動能,深化大客戶合作,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才能笑到最后。
CONTACT U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