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原本在先進軍事技術領域,家底子還是很厚的,尤其是新理念軍事技術方面有不少前瞻性成果。但是最近傳來一個重磅消息,無疑對俄羅斯的軍工業是一記重擊-俄羅斯的微波武器研發受挫。
根據烏克蘭媒體《國防快報》在7月23日的報道,經過?10年研發的“狂怒”微波武器系統以失敗告終,其原型樣車被送入莫斯科附近著名的庫賓卡裝甲博物館展示。這意味著,俄羅斯終于承認用微波反無人機這條路,徹底失敗了。
俄微波武器研發折戟沉沙
烏克蘭媒體《國防快報》于7月23日報道,俄羅斯歷經10年研發的“狂怒”微波武器系統宣告失敗,其原型樣車被送往莫斯科附近著名的庫賓卡裝甲博物館進行展示。這一舉動等同于俄羅斯公開承認,在利用微波反無人機這條道路上,他們已徹底失敗。
微波武器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定向發射高功率電磁脈沖,利用工作在1 - 300GHz、輻射功率為數十吉瓦的高能微波脈沖,來摧毀電子器件、電路和傳感器等。在反無人機領域,微波武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不過目前該領域尚處于應用早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俄羅斯對微波武器的研發投入了大量精力,“狂怒”微波武器系統承載著他們在反無人機技術上的期望。但從結果來看,現實是殘酷的。
研發過程中必然遭遇了諸多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題。一方面,微波武器存在能量密度與定向性難題。簡單來講,就是如何聚集足夠強大的能量,以燒穿目標,同時還要確保能夠精確鎖定目標,這一原理與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部分工作原理類似,需要極高的技術精度和穩定性。
另一方面,系統體積與能源效率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依賴于電池技術和電容技術的提升。在這兩項關鍵技術上,俄羅斯或許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導致“狂怒”微波武器系統最終失敗。
中國微波武器大放異彩
與俄羅斯的研發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微波武器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僅在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就有多款國產微波武器系統精彩亮相,展現出中國在該領域的雄厚實力。
首先是“颶風2000”微波武器系統,它安裝在8×8輕型裝甲車底盤上,采用大型平面陣列組成,并配有小型旋轉雷達,主要用于目標探測和跟蹤,非常適合野戰機動伴隨防空。其機動性強,能夠在復雜的野戰環境中快速部署,為部隊提供及時的防空保護,有效應對敵方無人機的威脅。
其次是“颶風3000”微波武器系統,安裝在SX2400/2500系列8×8卡車上,同樣采用平面陣列和雷達,只是規模更大一些,更適用于要地防空。該系統憑借其強大的探測和攻擊能力,能夠為重要區域構建起堅實的防空屏障,守護關鍵設施的安全。
在面對大規模無人機襲擊時,“颶風3000”可以發揮其范圍攻擊的優勢,對來襲無人機進行有效攔截。
還有FK - 4000車載高功率微波武器,也是安裝在SX2400/2500系列卡車上。雖然關于國產微波武器技術水平的詳細說明有限,但已知其有效作用距離達到了2000至3000米,峰值功率更是可以達到2GW,堪稱目前全球最高水平的微波武器系統。這一數據充分彰顯了中國微波武器的強大性能,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
中俄差距緣何產生
從俄羅斯微波武器研發失敗,而中國微波武器蓬勃發展的現狀來看,雙方在該領域已逐漸拉開差距。究其原因,技術積累和產業發展是兩個關鍵因素。
在技術積累方面,中國在與微波武器相關的技術領域有著長期且深厚的沉淀。
例如在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上,中國不斷鉆研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與微波武器的能量聚集和定向鎖定技術原理相通,中國在雷達技術上的突破,為微波武器的研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同時,在電池技術和電容技術方面,中國也持續投入研發力量。電池技術的進步,能夠為微波武器提供更持久、穩定的能源供應;電容技術的提升,則有助于提高微波武器的能量存儲和釋放效率。這些相關技術的協同發展,為中國微波武器的成功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產業發展層面,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迅猛發展,為微波武器產業注入了強大動力。新能源產業的崛起,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完善和升級。
從原材料供應到零部件制造,再到系統集成,中國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產業體系。這使得中國在微波武器研發過程中,能夠快速獲取高質量的原材料和先進的零部件,保障研發工作的順利進行。
而且,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中國微波武器在性能提升的同時,還具備了良好的性價比優勢,更有利于產品的推廣和應用。
反觀俄羅斯,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可能相對滯后,產業體系也不夠完善。在技術研發上,未能及時跟上技術發展的潮流,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在產業方面,缺乏強大的產業支撐,導致研發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實際產品,最終在微波武器研發競賽中落后于中國。
俄羅斯微波武器研發的失敗,凸顯了其在該領域面臨的困境。而中國微波武器的卓越表現,則展示了中國在軍事技術創新方面的強大實力。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微波武器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中國有望憑借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在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也為全球軍事技術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烏克蘭媒體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