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個老外問中國人,中文中單詞之間不空格,是如何知道一個單詞何時結束的?
我的回答是,中文中的單詞之間根本不需要空格,其中的道理基于以下兩點:
一、因為中文詞匯由漢字構成,而根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字共3500個,其中一級字2500個,二級字1000個,這么多漢字隨意即可組成一個詞匯的概率比較低,所以,只要是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或漢語非常好的外國人一眼就能看出詞匯之間彼此的界限。相對而言,拼音文字以英語為例,其詞匯的組成元素只有26個字母,而且這26個字母中的任意字母之間都可能拼接在一起成為某個詞匯的一個音節,所以很難一眼看出一個詞匯的開始和結束,只能借助于空格將各詞匯區隔開;
二、除了少量的單字詞之外,現代漢語中絕大部分是雙字詞匯,還有部分包括人名、地名和俗語在內的三字詞匯,再有部分以成語為主的四字詞匯,五字以上的詞匯則幾乎沒有,因為一個詞匯的字數少,情況簡單,故而節點很容易辨識。如果是古漢語,絕大多數的都是單字詞,字詞合一,幾乎不存在斷詞的問題,自然無需判斷,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相對而言,英語詞匯由從一到十幾個以上不等的字母組成,多種長短不一的詞匯混雜一起,情況復雜得多,如果不加空格區隔,很難判斷一個詞匯在那個位置結束。
正是因為中文的這種無需空格還一目了然的特點,反而被人刻意制造出一些斷詞難的句子,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薄?/p>
比如,經常被人提及的“南京市長江大橋”,被說成南京市長/江大橋,其實這種梗太過刻意,顯得很牽強,因為生活中沒有人將“南京長江大橋”說成“南京市/長江大橋”;
再比如,近年來很流行的幾句話——
1. 今天下雨,我騎車差點摔倒,好在我一把把把把住了!
2. 來到楊過曾經生活的地方,小龍女動情地說:“我也想過過過兒過過的生活” 。
3. 警察說:小偷偷偷偷東西,你們都沒看到吧?
4. 多虧跑了兩步,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5. 用毒毒毒蛇毒蛇會不會被毒毒死?
6. 校長說:校服上除了校徽別別別的,讓你們別別別的別別別的你非別別的!
其實,以上基本上都是利用漢語中的一字多詞義、一字多詞性等特點刻意制造出來的語言梗,實際生活中講話時完全可以有各種方式避免出現類似容易出現混亂的句子;
還比如,網上看到過下面這幅圖,我覺得,如果不是制作標牌的人太不上心,那么就很可能是人為P出來的圖片,故意制造一種因為斷詞形成的誤會而制造了一個惡俗的“梗”,因為根據內容推測,“人和”一定是當地的一個鎮名或鄉名,此處卻故意將“鎮”或“鄉”字省略,更適合省略的廣州市的“市”字反倒保留,顯然極不合常理。
取自網絡的圖片
以上各例多為人為刻意,只能說明漢語中這種因為斷詞出現誤會的情況實在太少了。
除了上面所述的語言梗之外,也有對漢語的這一特點加以利用造就出一種獨特的修辭和文學表達風格,比如最著名的當數山海關孟姜女廟的一副對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此聯借助于“朝”和“潮”的通假字特點、“長”字的一字多詞性和多音的特點,形成同字成串而難以斷詞的獨特風格。
總之,漢語不僅漢字直觀,而且斷詞容易,語言簡潔精練而又表達豐富細膩,是一門優美而極具優勢的語言,很難想象,如果當年漢語拼音化真的成功,對中國語言和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那將是多么大的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